天泉新闻

京郊野猪频频出现

来源:北京知道 时间:2025-10-30 00:27 阅读

今年,野猪在北京郊区的活动突然频繁起来。

在刚刚结束的京郊秋收中,有少数庄稼地成为野猪的“食堂”,门头沟山区,一亩多的红薯地,被野猪翻了一遍。密云村民郭学鹏,今年多次遇到野猪。另有游客于9月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野猪穿越公路,该处距离中关村只有12公里。

“北京的野猪数量确实在增多。”动保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野外架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猪或野猪群的频率在攀升。

野猪似乎多了,但还不能打,2025年新修订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野猪的名字仍然在列。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地区,野保人员拍摄到的野猪。受访者供图

寻踪

秋收时野猪闻着味儿就来了

郭学鹏家住密云,就在今年,他明显感觉到,野猪多了起来,它们会出现在农田中、水库边、栗园中乃至村庄里……

郭学鹏所在的村庄,在一处山坳中,农田和村庄交错在一起,今年春种秋收时,野猪开始成群下山觅食,刚刚播种的红薯块、玉米籽,成熟后的红薯和玉米,都是野猪钟情的食物,“感觉是闻着味儿就来了。”

即便是山区的村民,和野猪不期而遇,也是一种全新的经历。记者采访中,北京密云、延庆、房山、怀柔、门头沟等地有目击经历的山村居民都表示,野猪频繁出没,最多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

王进军生活在门头沟深山区,今年十一假期,他和几位村民在最接近山脚的一处农田中,和一群野猪相遇,“我们刚走到地头,就看见一群野猪在地里拱,大约有五六只,最大的估计超过200斤,其中还有几只小猪。它们把土拱开,翻出地里的红薯。野猪听见我们的响动就跑了。”

王进军在野猪拱过的红薯田中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那是一片即将成熟的红薯地,旁边还种着谷子、藜麦等。过去的一个月中,这片红薯地完全成为那群野猪的“食堂”,一亩多的红薯地里,看不到几株红薯秧,整片地几乎被野猪翻了一遍。10月中旬,记者在地里看到,土地上遍布蹄痕,地中央还有野猪打窝留下的浅坑,大的直径一米多。“野猪大概在十年前出现的,今年突然多了起来。”王进军说。

“北京的野猪今年确实在增多。”常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公益组织猫盟负责人宋大昭说,“我们在野外架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猪或野猪群的频率在加快。”

分析

在京郊山区遇到野猪的几率增高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表示,野猪近年频繁现身的最主要原因,是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结果。尤其在缺乏天敌、食物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它的种群数量通常会较快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与人类的活动空间产生部分重叠。

孙全辉判断,从目前趋势来看,北京的野猪种群很有可能继续增长,分布范围也会不断扩大,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未来,野外遇到野猪的几率将更高。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李理认为,尽管野猪越来越多进入人类生活圈,但至少在北京,人与野猪之间的矛盾不是重点问题,“野猪有很多生态功能,比如它们会拱开土地,起到翻土的作用,同时也会降低草木密度。此外,野猪的粪便,可以传播种子,而且本身也是种子生长的养分。”

野猪在农田里留下的蹄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的野猪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很难追踪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年左右,北京野猪数量一度下降到仅有50头左右,2018年粗略估计恢复到2000头左右,如今有多少,有关部门暂无最新数据发布。

按照习性,野猪大部分时间在深山生活,每年春秋时节下山,靠近人类农田,寻找春季刚刚播下的种子和秋季成熟的庄稼,夏天和冬天则多在深山,以草木、种子、昆虫、动物尸体等为食,不容易追踪,只能依靠红外相机的拍摄情况进行大致估计。

经验

稻草人失效,放狼嚎管用

许多次相遇之后,有的村民渐渐熟悉了野猪的习性——野猪胆小,一般情况下,远远看到人,或听到动静,就会逃跑,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带崽或者迎面相逢时,它们可能会攻击人。“野猪很聪明,它们会判断威胁程度来决定是否发起攻击,主要是撞、挑、咬。一般来说,它们攻击的目的主要是撞开威胁,从而方便逃走,比如面对面相遇的时候,它们可能认为逃走的路被挡住,从而发起攻击。”李理说。

密云区赶河厂村的郭学鹏,也曾经在地里和水里多次遇到过野猪。“野猪会游泳。有一次夜里,我拿手电还照到了正在渡河的野猪,眼睛在灯光下绿莹莹的,吓得我没敢出声。”

在房山区,李理和野保站的同事们,多次帮助村民们一起驱赶野猪,防止野猪侵害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是一个人与野猪斗智斗勇的过程。村民们曾先后尝试过在农田中放置稻草人、挂铁片、脸盆、彩带等,但过一阵子就被野猪识破了。人们又想出更有效的办法,比如堆放食肉动物的排泄物,或者在山顶播放狼的嚎叫声,“我们在动物园找来豹子、狼的粪便,撒在农田周边,野猪闻到味道就不敢来了,在山顶用喇叭播放狼嚎声,也有作用。”李理说。

补偿

村民损失有关部门将酌情补偿

随着野猪下山次数增多,北京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赔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早在2009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办法规定,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工作,由北京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认定、核实和补偿工作。野生动物造成财产损失的补偿费用,由区财政负担。对于农作物损失,补偿全部损失的60%至80%。家禽家畜死亡的,补偿费按该类家禽家畜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补偿全部损失的60%至80%。

在具体的损害补偿中,程序正在不断简化。郭学鹏告诉记者,每年秋天,村里和乡镇都会定期下地勘查。去年,他种植的玉米被野猪损毁一亩左右。当年,他收到了350元补偿款。今年野猪多了些,他估算损失面积在两亩左右。

野猪在谷子地里经过时留下的“专用道”。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密云区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情况汇总表显示,2024年,全区15个镇因为野生动物造成损失,包括玉米、甘薯、花生、高粱、鸡鸭鹅等,受损金额为142万余元,补偿金额为114万余元。

延庆区则于今年5月启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商业保险机制,由政府投保,保险理赔。对区域内野猪、狼、猪獾等北京规定给予补偿的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予以相应补偿。农作物损失按核实损失量和上一年度市场均价计算,补偿60%-80%;家禽家畜治疗费补偿50%-70%。受损群众最快15天即可拿到赔偿。

未来

迎华北豹回家,野猪数量仍然不足

“野猪是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指示物种。”孙全辉说,“野猪出现的地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往往更高。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野猪从消失到重新出现,是生态系统改善的积极信号。但野猪数量增多,也会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

更重要的是,野猪并不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它们是豹子、狼等大型猛兽的食物。2022年,北京市启动“迎豹回家”计划,试图让华北豹重新回归。北京曾是华北豹的故乡,但过去三十年中,北京未曾发现华北豹活动的踪迹。而随着生态恢复,华北豹的活动范围,距离北京也越来越近,最近的一次,发现于河北小五台山,距离北京灵山只有60公里左右。

“确实很近了。”李理说,“尤其这些年来,我们建了很多高架桥、隧道等,这些设施,让原本被割裂的生态板块重新连通,华北豹回家的生态廊道已经打通,说不定某个时候,就会在北京发现华北豹的踪迹。”

红外相机在北京百花山拍摄到的野猪。受访者供图

在食物链中,野猪是华北豹的食物之一,那么北京野猪数量,是否达到了华北豹生存的标准?李理觉得,还不够。

“尽管野猪的数量在增多,种群在扩大,但按照经验看,在华北豹回归之后,想要维系食物链稳定,野猪的数量其实是不够的。”李理说。

控制

京郊控制野猪数量为时尚早

2023年,野猪被移出我国“三有名录”,同时,多地开始探索野猪种群数量控制的办法,但在北京,野猪仍然是保护动物,2025年新修订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野猪的名字仍然在列。

房山十渡地区,野保人员在查看野猪粪便。受访者供图

北京是否也需要控制野猪数量?宋大昭认为,如果是个案,针对危害人身安全的野猪,自然要进行控制,但这和整体的野猪泛滥情况关系不大。

在京郊,野猪是否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宋大昭认为,从某个具体村庄看,野猪危害就在身边,但从总体看,北京野猪危害还达不到防控程度。“考虑到野猪在生态链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植物更替、山林生态的发展等,从我个人建议的角度,暂时不需要用捕杀这种方式去控制数量。”

在京郊,人们已学会如何与野猪相处。无论在山林还是农田,野猪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明显的“兽径”。在门头沟的山里,王进军和乡亲们已学会了从野猪蹚开的小路,判断野猪从哪里来,继而小心避开。但如果野猪未来继续扩大活动范围,如何应对,或许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编辑/樊一婧

网友看法

1、网友y原子能:野猪就是个生物链,有了它也就有了老虎豹子,但如果太多就应该杀了。

2、网友极速宇宙ypc:太吓人了,野猪吓人,华北豹更吓人,还是把野猪消灭了吧,别迎接华北豹,以后都不敢出游了。

3、网友梨酱:野猪会主动攻击人吗?@豆包

4、网友光影岁月:早晚会为今天的错误买单!

5、网友亦锋丶丶:最讨厌这种死政策 保护野生动物就要一杆子全保护 野猪这种可以顶死人的动物 怎么就要列入保护

6、网友东方红曰升空:【钱、钱、钱,特朗普赦免赵长鹏的钱把戏 - 今日头条】 点击链接打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