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安卓用户“跳槽”iPhone 17体验如何

来源:雷科技 时间:2025-10-03 01:17 阅读

“一入苹果深似海,安卓仿佛是路人”。

在数码圈里,似乎总是会有这样一句说法,也似乎总有这么一撮死忠果粉,坚信着世界上只有苹果iPhone才是智能手机的标杆,苹果“生态系统”要远超安卓手机的联动体验,而苹果自家的iOS系统更是要比安卓系统好用个不知道多少倍。

反正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坚定又执着的同事。

有执着的人,也就有摇摆的人。事实上,自iPhone 17系列发布后,身边不少原本长期用安卓做主力机的同事,反而对换用苹果一事蠢蠢欲动,围绕着安卓旗舰和新款iPhone之间的热议,也算是我们午饭时间的一个标准话题了。

于是乎,我也打算试试。

作为一个标准的安卓用户,在他们的怂恿下,我交出了自己常用的小米15,换来了编辑部采购的iPhone 17的使用权。十来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正好是一个新人上手最能体会到产品的时间段。

(图源:苹果)

正所谓不吐不快,今天我索性在这里把话说明白,把我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使用iPhone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体验都说出来。

接下来是照例叠甲:以下内容均为笔者本人感受,测试中的两款手机系统版本号分别为iOS 26和HyperOS 2.0,仅代表本人在短时间内体验iPhone 17中遇到的体验和痛点。

如果你不赞同,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安卓换苹果,数据同步依然不方便

对很多安卓用户(包括我)来说,iPhone确实是一个相对陌生且神秘的东西。

自己熟悉的软件应用、资料信息这些东西,能不能较为便捷地换到另外一套硬件和系统里,确实会成为很多人在换机之前犹豫的关键因素。

先说结论,二者之间换机的隔阂基本不存在。

在iPhone 17的开机流程里,苹果就会引导用户去下载一个名为“转移到iOS”的APP。使用这个APP,即便是安卓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联系人、日历、照片图库、APP以及各项设置参数转移到iPhone上。

(图源:雷科技)

反过来也是如此,在App Store上就可以在下载到各家厂商的换机APP,基本可以实现应用数据的无缝对接。体验下来,和目前安卓之间的换机流程差别不大。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

从安卓手机换到iPhone上的应用,只是提供了一个可在App Store上下载的应用列表,并不包含应用程序里的数据信息。换言之,给大伙施加无限痛苦的微信消息记录,还是得用传统的方法弄过去。

(图源:雷科技)

就算只是想恢复应用也不简单,因为苹果对于各地区应用市场的限制,只有在苹果国区上架的应用才能够被顺利地搬过来,其他应用该丢失的照样丢失。

什么?你对海外论文、生理健康颇感兴趣,希望在iPhone上也勤加钻研?

那只能换区了,至少我的不少必备应用都是借了同事的美区账号才能够顺利下载的,与此同时,苹果应用生态里存在的大量的付费应用也让从“APK随便安装”的安卓过来的我多少有点不习惯。

要应用安全,还是自由安装,这也算是一种两难抉择吧。

(图源:小米)

还有数据互传,尽管好几家厂商都在今年特别针对iOS互传做了适配,但是我手持的小米15恰好不在这个行列之中,要等到HyperOS 3.0正式推送,才能获得和苹果之间的跨生态互联能力。

就目前来说,还是LocalSend显得更实用些。

iOS更流畅,少了些安卓实用功能

不可否认,iOS的系统动画确实很流畅。

而这一次,我终于不能再拿屏幕刷新率说事了。iPhone 17全系标配了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屏幕,这意味着不管是应用的切入、切出,还是各种滑动的系统动效都如丝般顺滑。在刷诸如微博、贴吧这类信息流应用时,那种粘滞感终于消失了,体验上和我手里这台小米15的120Hz屏幕不相上下。

(图源:雷科技)

但是,这种流畅之下,系统体验里还有些奇怪的“固执”之处,比如让全网数码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侧滑返回”。

简单来说,iOS的侧滑返回已经不是好不好用的问题,而是你永远不知道这手势啥时候能用啥时候不能用。

在普通的APP中,你确实能通过左边侧滑返回到上一个界面,但是在很多APP的搜索界面里,你想习惯性地用侧滑手势返回到上一个界面是不行的,只能去点击屏幕左/右上角的返回键才能行,到了Apple Music的播放界面里,手势甚至直接不生效了,让人有够迷惑。

(图源:雷科技)

那些安卓必备的花活,什么分屏模式、小窗模式,很多人喊了好几年都没等到,至于国产手机标配的各种AI功能,苹果智能这边更是遥遥无期。

你们很难想象,对于我这份工作来说,录音转写功能到底有多么实用。

至于声名远扬的后台?

iPhone 17搭载了全新的A19芯片,RAM依然是8GB,对比我这台小米15的16GB LPDDR5X内存,硬件规格上似乎并不占优。

(图源:雷科技)

但你别说,苹果的后台墓碑机制确实可以让它同时保存更多的后台应用,至少在我体验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后台应用都没有出现过重新加载的情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苹果上就不会遇到后台重新加载的问题,比如很久以前的相片没杀,刚开没半天的知乎却给掐了;编辑好的文档或者浏览网页的进度,后台看着页面确实是冻结了,但是再次打开却丢失了进度。

但是对比我曾使用的几台安卓旗舰手机来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这一点,倒是能给苹果加一分。

iPhone 17的影像,真实却不惊艳

“真实有余,惊艳不足。”

这就是我对iPhone 17影像能力的概括。从硬件上看,iPhone 17的影像配置算是稳步升级,标准版后置4800万像素双摄系统,前置摄像头也终于升级到了2400万像素。

这个参数,放在2025年,只能说中规中矩。

(图源:雷科技)

实测日间拍摄,iPhone 17拍出来的照片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苹果味”,样张中保留了不错的细节,整体色彩还原也已经足够到位,没啥过度锐化的痕迹,画面看着干干净净,肉眼观感足够舒服。

(图源:雷科技)

但这种真实,在习惯了安卓厂商各种计算摄影和色彩科学“优化”之后,有时会显得有些“平淡”。

长焦?标准版依然没有,主摄的2X数码变焦在如今动辄5X、10X光学变焦的安卓旗舰面前,确实有些不够看,远景的细节部分更是直接用AI全部抹平。

(图源:雷科技,左小米,右iPhone 17,三倍变焦)

真要说特别的地方,首先是全新的前置摄像头搭配Center Stage技术可以拍摄 18MP 照片,也可以根据自拍的人数自适应调整画面大小和比例,甚至可以前后相机一起工作,同步拍摄前后画面。

其次,可能就是苹果在视频录制方面的深厚功力了。无论是视频防抖的平顺度,还是焦点切换的自然流畅,iPhone 17依然是行业的标杆,这一点是小米乃至所有安卓厂商都需要继续追赶的。

散热有显著提升,但还不够

不管某些厂商怎么强调系统优化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影响日用体验的第一大要素,那肯定是性能。

iPhone 17搭载的A19芯片,在GeekBench跑分中毫无疑问地再次刷新了移动端CPU的性能记录,单核3622分,多核9114。可以说在CPU层面,苹果依旧是傲视群雄的存在。

(图源:雷科技)

在实际游戏中,iPhone 17运行热门3A大作都可以稳定在最高画质和帧率。

在《鸣潮》《崩坏:星穹铁道》这类极度考验性能的游戏中,A19芯片的表现甚至要比骁龙8至尊版更稳定一些,尤其是在复杂的场景和技能特效下,iPhone 17的帧率波动明显更小。

重点来了,由于内部结构调整,这次iPhone 17拥有着还不错的散热表现。

在高负载游戏半小时后,iPhone 17的正面温度来到了42°C左右,和安卓小屏旗舰相比,甚至感觉还要更加冷静一些,不过背面温度来到了46C°左右。使用热成像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机身发热集中在机身顶部,边框的散热效果居然出奇地不错。

(图源:雷科技)

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用户来说,两款手机都能提供顶级的性能,但如果你对机身温度比较敏感,可能需要还是需要为iPhone 17准备一个散热背夹。

当然了,对于长期持有安卓手机的玩家来说,在苹果从头再来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这个问题,就只能等待厂商和苹果的协调了。

信号与续航,仍是“老大难”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iPhone的信号和续航是不是真的很离谱?”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场景,你其实很难感觉到iPhone 17的信号和其他手机之间存在什么不同。

(图源:雷科技)

不过在这次体验的过程中,我正好遇上了难得一见的长途旅行,因此我也顺理成章地将iPhone 17带上了。

(图源:雷科技)

正值国庆假期,在高铁站这种本来信号就很严苛的地方,iPhone 17有接近一半时间都无法稳定在5G网络,甚至有概率出现断联的现象。到了地铁、电梯、发布会这类场景,看着别人刷短视频,iPhone 17那更是连微信发文字都费劲。

与此同时,小米15还能保持比较稳定的5G网络状态。

不过Wi-Fi体验倒是还行,在我们办公室和我家卫生间都能保证稳定的连接状态。

续航这块,iPhone 17的电池容量相比前代有小幅提升。

(图源:雷科技)

实际用起来,得益于120Hz ProMotion的功耗控制和iOS优秀的调度策略,iPhone 17的续航表现感觉还可以,在出门的情况下体验和拥有5400mAh巨量电池的小米15相差不大,都可以在持续使用数据网络、在线视频、音乐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情况下,坚持半天左右。

然而,充电体验则是天壤之别。

当手机没电时,小米15的90W有线快充能在半小时左右让手机满血复活;而iPhone 17,依旧是那个不温不火的“快充”,从低电量到充满需要一个多小时。在这个时间就是生命的时代,这种充电速度的差异带来的体验割裂感,远比想象中要大。

总结:iPhone 17提升不小,换不换看你自己

和之前想象的有些不同,实际体验下来,即便是此前很少使用苹果设备的我,也能发现iPhone和安卓手机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比于安卓,iPhone 17确实拥有着安全、省心且流畅的iOS系统,和苹果生态体系内的产品联动更是值得所有国内厂商学习;但是产品本身在系统自由度、交互设计、充电速度和影像可玩性上的缺失,也确实给我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特别是部分关键应用的区域限制,让我这个海外手游党很难接受。

所以结论是,我想我肯定不会选择购买一台iPhone作为主力机。

(图源:雷科技)

但是这次体验,也确实让我明白了:手机市场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总会有苹果用户想从苹果换到安卓,也总会有安卓用户想从安卓换到苹果。

所有产品都是有利有弊的,就如有人不能忍受系统广告一样,也会有人永远不能忍受上万元的手机连充电都那么慢;有人不能忍受安卓应用对用户隐私的步步窥探,就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旗舰手机连个通话录音、应用双开都没有。

不管是安卓、iPhone,还是咱们自家的鸿蒙设备,这世上就从来没有一款完美的手机,有的只是一款适合自己的手机。

由此看来,双持好像、似乎、应该、可能、大概、也许,确实才是唯一的正解?

那剩下的问题,就是我的钱包了。

网友看法

1、网友欢快海风4C:我最近看了小米手机,我我感觉:好像很多机型都是,跟苹果手机打雷台一样,没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下去,我看危险。

2、网友蓝靛壳:无论办公还是游戏,安卓绝对比苹果方便

3、网友斗地主4600:人家苹果手机能给美国开后门,你们国产的能行吗[大笑][大笑]

4、网友东方红曰升空:【联大演讲,内塔尼亚胡的失望,更疯狂 - 今日头条】 点击链接打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