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一位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外周免疫耐受”究竟是什么?这项诺奖成果跟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本报特别邀请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晓龑,为大家进行专业解读。
诺奖聚焦外周免疫耐受
阻止自身免疫病的关键防线
徐晓龑主任介绍,人体免疫系统就像“健康卫士”,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抵御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二是清除体内突变细胞、衰老或坏死细胞,维持身体内部平衡。如果出现免疫系统会“判断失误”,把自身正常细胞当成“敌人”攻击,就可能引发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为什么并非所有人都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关键就在于免疫系统的‘识别纠错’机制,它就是免疫耐受。”徐晓龑解释,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清除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帮免疫细胞认清“自己人”,从源头减少误攻击;当免疫细胞进入全身“工作”后,“外周耐受”就像“刹车系统”,会派出特殊免疫细胞,既消灭“敌人”,又保护自身组织。
此次诺奖表彰的成果,正是围绕这一“刹车系统”的关键发现: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率先找到外周耐受中发挥作用的特殊免疫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美国科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玛丽·E·布伦科则进一步发现,免疫细胞中的FOXP3基因若能正常工作,就能维持身体免疫系统的“和平稳定”。
徐晓龑补充道,免疫系统的“刹车”不止这一种,2018年诺奖成果“免疫检查点”通路(如PD-1/PD-L1信号),也起到类似的免疫抑制作用;另外还有其他的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诺奖成果离应用还有多远?
“免疫刹车”疗法仍需攻关
徐晓龑主任提到,这一发现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人类发现新的“调节免疫刹车”的方法,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目前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
第一种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本质是免疫系统“认错人”。这类患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往往“能力不足”,无法拦住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医生会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为调节性T细胞“加油”,促使更多普通免疫细胞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待这支“调节队伍”壮大,就能将紊乱的免疫反应拉回正轨,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多年前国内北大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团队早已开展相关治疗研究。
第二种是助力器官移植。徐晓龑主任提到,器官移植的最大难题是“排斥反应”,免疫系统会将移植器官视作“外来户”发起攻击。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让移植部位的免疫反应暂时“冷静”,减少对新器官的攻击,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第三种是辅助肿瘤治疗。与自身免疫病相反,肿瘤细胞会“狡猾”地“喂饱”调节性T细胞,使其异常活跃。此时的调节性T细胞如同被“策反”,反而会阻拦免疫细胞攻击肿瘤。因此,肿瘤治疗中需采取“削弱肿瘤局部调节性T细胞”的策略,通过抑制其活性,解放被“按住”的免疫细胞,让它们重新“苏醒”并全力追杀癌细胞。
不过徐晓龑也强调,目前相关治疗仍存在“精准度不足”的挑战。以肿瘤治疗为例,2010年出现的针对PD1/PD-L1、CTLA-4等靶点的免疫治疗技术虽能增强免疫杀伤肿瘤的能力,却可能导致患者并发自身免疫病。
“像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疗法,目前仅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且使用时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徐晓龑表示,目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相关疗法并不多,国内及国外顶尖机构正致力于精准培育治疗用的细胞,但都处于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这一诺奖成果确实为疾病治疗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攻关。”徐晓龑说。
通讯员 程守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网友看法
1、网友积极的海浪j3:胃食管返流病能治好吗?这个病那么痛苦,不能吃,不能喝
2、网友山和水:这篇普及我到看懂了[捂脸][捂脸],点赞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