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专机抵达平壤,金正恩对普京的称呼不寻常,韩国也开始行动,一通电话打往中国。那么,俄朝越走越近释放了什么信号?朝鲜半岛局势又将走向何方?
今年是朝鲜建党80周年,朝方也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据韩联社报道,平壤将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与此同时,还迎来了三方最重要的客人,分别是中国的高级代表团、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团以及越南政府首脑。
中俄越三方齐聚平壤,阵容之大,规格之高,足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朝鲜最隆重的外交时刻,虽然俄方带队的不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但近年来俄朝之间的互动就没断过,特别是10月7日,普京生日当天,就收到了朝方领导人金正恩的贺信。
金正恩在贺电开头,称普京为“我最亲密的同志”。这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并不寻常。苏联解体三十余年,“同志”一词在外交场合几乎绝迹。金正恩再次启用这一称呼,既是出于礼节,也是一种政治信号,它标志着俄朝关系在去年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之后,正快速向同盟化方向迈进。
实际上,俄朝关系的升温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今年上半年,普京的亲信、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三次奉命访问朝鲜,其中两次发生在同一个月。每一次访问都带着普京的亲笔信,每一次会谈都在推进具体合作。从朝方派遣援俄工兵部队、工程兵参与库尔斯克地区重建,到双方计划互设纪念碑,再到恢复莫斯科到平壤的直航航线,所有细节都在表明:俄朝关系正从政治象征走向务实落地。
进入下半年,俄朝元首外交节奏明显加快。8月两人通话,9月在北京会晤,10月再以信函互动,三个月内高层沟通密度空前。尤其是在9月北京阅兵后,金正恩乘坐普京专车前往钓鱼台国宾馆,两人会晤持续一个半小时。虽然普京这次未能亲自出席10月的平壤庆典,但派出梅德韦杰夫以党对党形式出席,已经是足够明确的信号:俄朝关系正在制度化。
与此同时,中朝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先是9月初,中朝元首在北京举行了面对面会晤;9月底,朝鲜外相崔善姬访问北京;10月9日,中方高层抵达平壤时,朝鲜内阁总理朴泰成率领一众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中方当场表示,愿与朝方落实领导人共识,加强沟通与交往,推动友好合作,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
可以说,一个半月的时间之内中朝三次高层互动,层级之高、节奏之快,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极为罕见,这不仅仅是礼节往来,而是一次战略层面的双边协调。面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中朝双方需要在安全、经贸、外交等多个层面重新对齐立场。
面对中俄朝三方互动,韩国坐不住了。10月7日当天,韩国外长赵显的电话就打到了中国外长王毅的办公室,这通急促的通话反映了韩国在中朝关系升温下的战略不安。而中方的态度很明确,王毅外长在通话中指出,中韩是“重要的邻居和走得近的合作伙伴”,提出双方应多攒点互信,排除干扰。同时,王毅外长还特别提到今明两年中韩将接连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希望两国借此深化合作。
对此,韩方表示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也寻求加强两国领导层往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从这点来看,这通电话的象征意义极强,它显示出韩国在面对朝鲜不断升级的军事展示时,仍试图通过中方寻求稳定机制,这也反映出中方在地区安全事务中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
至于朝鲜半岛接下来的局势,可能进入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当前俄乌冲突未见和谈曙光,美朝对话存在复苏迹象,而朝鲜正努力把自身置于多方互动的核心位置,因为朝方深知,唯有通过外交主动,才能在大国博弈中获得更大空间。中方的访问、俄方的支持、越方的呼应,共同构成了朝鲜手中的三张牌。
这三张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平衡。朝鲜希望在安全上依靠中俄,在经济上寻求开放空间,在外交上通过象征性活动突破孤立,中俄越代表团的到访,恰恰是这种战略的外化表现。它让平壤成为区域外交的焦点,也让半岛问题的讨论再次回到亚洲本身,而非被美方主导的叙事框架。
总的来看,朝方这场建党80周年庆典已经超越了庆典本身的意义,它成了一个信号平台,让外界看到一个正在重新塑形的东北亚政治图景:中俄关系持续稳固,朝鲜主动靠拢,越南象征性参与,而韩国则在边缘徘徊,这是现实政治的映照,也是力量格局再分配的前奏。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