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围绕美国“战斧”的纷争刚刚结束,俄罗斯就发起了新一波攻势。日前,乌克兰总参谋部称,俄罗斯单日投掷制导炸弹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268枚(对应苏-34出动109架次)。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则提到,面对技术、攻击频率大涨的俄罗斯制导炸弹攻势,防空弹药枯竭的乌克兰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可是相当不客气的描述
从开战至今,俄罗斯始终将苏-34作为空地战术打击主力平台,但所挂载的廉价炸弹却已经完成三次迭代。第一代是最经典的非制导炸弹,主要通过苏-34内置的火控系统保证精度。但这种80年代的标准作战模式,不仅精度有限,而且需要迫近到目标20千米内投掷。最终结果就是苏-34损失率奇高,打击效率也很差。2024年秋季,俄罗斯完成第二代滑翔制导炸弹的升级,滑翔弹翼将攻击距离拓展到70千米,制导套件则保证了20米内的打击精度,于是苏-34安全性大大提高,前线推进肉眼可见加快。
▲苏-34真的是劳苦功高
从技术上来讲,70千米已经超过传统中程防空导弹射程,只有“爱国者”这类顶尖远程防空系统,才能对苏-34造成威胁。而乌克兰鉴于前线巨大的压力,也确实几次机动前出部署“爱国者”,击落了数架苏-34。针对这一点,俄罗斯一方面加大对“爱国者”监视力度,数次动用“伊斯坎德尔-M”予以摧毁,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增程型号,并在最近投入使用。第三代炸弹被称为“喷气动力增程滑翔制导炸弹”,其实就是在二代炸弹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台小型涡喷发动机,将平均射程从70千米拓展到130千米,精度基本不变。
▲“爱国者”对俄罗斯空天军造成了很大威胁
加装发动机听起来是很奢侈的操作,但实际上只需要航模级小型涡喷发动机,成本非常低廉。美国空军在2023年评估类似武器时,认为包括所有零部件在内,量产单价不超过10万美元。考虑到美国军工企业的日常溢价,4到5万美元才是合理价格。这对于一款射程130千米,能精准打击地面坚固目标的制导武器而言,性价比确实非常高。不过,为了尽量降低对挂架的影响,发动机进气口一般设置在导弹下方,导致颜值相当低。
▲加装小型涡喷发动机的难度并不大
当欧洲成为援助乌克兰的主力后,前者本来就缺乏远程防空系统,自然无法解决后者遇到的危机。之前有效的电子干扰和欺诈手段,也随着俄罗斯“彗星-M”导航/抗干扰套件升级,而失去效果。在高强度制导炸弹的轰击下,乌克兰依托城市工事防守的战略大打折扣,这也就是俄罗斯近期在红军城节节胜利的原因。“Military Watch”网站坦言,现阶段乌克兰面对新型制导炸弹毫无解决办法,只能等待获得足够残骸后,交给西方进行电子反制。
▲大规模战争对武器数量有天然需求
增程制导炸弹最大的短板,大概就是反应时间比较长,无法针对时敏目标。目前俄罗斯主要还是使用昂贵的“伊斯坎德尔-M”,来执行这类任务。比如说在前两天,“伊斯坎德尔-M”就命中了,乌克兰在哈尔科夫方向的一处无人机发射场地。摧毁乌克兰65架远程无人机(射程1000千米,战斗部重75千克)、5部发射器和4台卡车,另有约30名操作人员和技术专家身亡。这不仅导致一次针对俄罗斯腹地的无人机突袭被提前扼杀,更意味着乌克兰后续出动远程无人机,都将受到技术人员短缺的长期影响。
▲“伊斯坎德尔-M”斩获了诸多战果
国内之前也研究过增程制导炸弹,并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展示过,基于“雷石-6”衍生的增程型号。这套技术其实真的很简单,俄罗斯折腾到现在才弄出来,不算很晚,但要是中国比就太尴尬了。最重要的是,如果俄罗斯能在开战之初,有这一套东西,战争很有可能早就结束了。现在只能保证前线拥有战术优势,距离击败乌克兰还有距离。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