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市值冲上云霄,OpenAI 内斗频发,AI行业似乎站在了“技术奇点”与“资本拐点”的交汇处。本文从巨头做空的信号切入,系统梳理AI产业链的结构性风险与周期性特征,揭示一个关键判断:AI不是泡沫,但泡沫正在筛选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当我们还在为AI的魔力惊叹,沉浸在它所描绘的宏大未来时,一则消息如同一盆冷水,精准地泼向了AI市场的狂热:英伟达、Palantir等AI明星企业,竟然遭到了“大空头”高达11亿美元的做空! 这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面高悬的明镜,映照出主流资本对AI领域潜在泡沫的警惕,以及对当下市场投机过热的深深忧虑。
这条新闻的重要性,绝非仅仅在于涉案金额的巨大,更在于它揭示了AI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
洞察AI的“成长烦恼”
要理解这笔巨额做空行动的深层含义,我们得先回顾一下AI这些年走过的路,它就像一个快速成长的孩子,正经历着从“天真烂漫”到“成熟独立”的蜕变。
阶段1:实验室里的天才少年(2012-2018年)
深度学习的曙光这时期,AI还主要在科研机构和少数科技巨头的实验室里打磨技艺。英伟达的GPU(显卡)开始显露其在AI计算领域的强大天赋,海量数据积累起来,加上算法的不断革新,AI开始从一个遥远的科幻概念,变成一个个能识别图像、听懂语音、甚至智能推荐的“小魔术”。它惊艳,但尚未走出象牙塔。
阶段2:初入社会的小帮手(2019-2022年)
应用探索的萌芽AI逐渐成了企业手中的“小能手”,帮着优化广告投放、提升电商转化率、进行金融风险控制等等。它虽然能赚钱,但更多是“锦上添花”,扮演着辅助角色。人们看到了AI的潜力,但它离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刚需”还有距离。
阶段3:万众瞩目的明星(2023-2024年初)
生成式AI引爆全球热潮ChatGPT、StableDiffusion等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就像一声平地惊雷,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AI不再只是幕后英雄,它能写诗、绘画、编程,甚至像人一样对话,让人感觉“AI要变天了”!于是,资本开始疯狂涌入,英伟达、OpenAI等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股价一路飙升,仿佛搭上了直冲云霄的火箭。这是一个充满兴奋、期待,甚至有些盲目乐观的“狂热期”。
现阶段:市场开始“挤泡沫”(2024年中)
验证与分化期然而,任何一场盛大的狂欢之后,都必然伴随着冷静的审视。现在,市场开始清醒地提出一个灵魂拷问:“这些技术真的能创造持续、稳定的商业价值吗?还是我们都被华丽的概念冲昏了头脑,炒作过头了?”
而这次对英伟达和Palantir的巨额做空,就是市场这种“冷静审视”最直接、最响亮的回应。 它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泡沫风险已被主流资本承认,AI行业正从“盲目乐观”进入“理性验证”的关键分水岭。这预示着,接下来,只靠“讲故事”的公司将寸步难行。
这盆“冷水”泼得恰逢其时
面对AI巨头被做空的消息,普通投资者或许会感到恐慌,认为AI的“寒冬”将至。但从更专业的视角来看,这并非坏事,反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1)这是行业健康的“自我纠偏”:每一次狂热后,都是一次涅槃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从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再到21世纪初的电动车浪潮,每一次颠覆性技术浪潮,无不伴随着资本的狂热追逐与随后的冷静洗礼。做空机制,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作用,它通过提前预警和挤压那些缺乏实际支撑的“空中楼阁”,帮助行业挤出纯概念泡沫,让真正的价值浮现。这过程虽然残酷,却能让拥有核心技术、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司脱颖而出,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技术红利正在被“分化”:AI并非所有人的“金饭碗”过去一年,仿佛只要搭上“AI”的便车,就能估值翻倍。但现在,这种“躺赢”的时代正在结束。英伟达、Palantir这类公司虽然站在AI浪潮的“C位”,为整个行业提供底层算力或核心平台,但AI浪潮的红利并非普惠。未来几年,并不是所有的AI硬件、平台公司都能赚钱。只有那些能够持续占据技术壁垒(比如拥有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算法、海量且独特的数据资源、或是深厚的工程化能力),或者能快速把AI能力变成用户离不开、愿意持续付费的“刚需产品”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3)投资逻辑从“讲故事”转向“看业绩”: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过去,资本市场对AI公司充满耐心,只要你描绘的未来足够宏伟,就愿意买单。但现在,这种“听故事”的浪漫期正在结束,市场将步入“看业绩”的务实期。接下来,投资者会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会更看重:
- 真正落地的AI产品:你的AI产品是否已经投入实际使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有多少真实用户?
- 客户续费率和付费规模: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的AI服务持续买单?付费金额是否在增长?这直接反映了产品的“粘性”和商业价值。
- 算力、模型到业务的闭环:你是否能将昂贵的算力投入、复杂的模型研发,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回报?AI技术和业务目标之间是否形成了一条清晰、高效的转化路径?
- 合规成本与数据获取能力:在数据隐私法规日益严格、伦理挑战层出不穷的今天,企业处理、使用数据的能力和合规性将成为稳健发展的“生命线”。谁能安全、合法、高效地获取并利用数据,谁就能在AI竞争中拥有更强大的筹码。
未来猜想 (2025-2030):AI世界将呈现“两极分化”
我认为,未来六年(2025-2030),AI的世界很可能呈现出一种清晰的“两极分化”格局,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洗牌一样:
一类公司:成为变革生产力的“中流砥柱”这些公司能够真正用AI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形成稳定、可观的商业回报。它们不只停留在“酷炫”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产业腹地,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引擎。比如:
- AI医生与医疗助手:从辅助诊断(甚至手术)、药物研发,到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真正提升医疗效率和精准度。
- 自动化工程工具:利用AI进行建筑设计优化、材料科学创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编程等,大幅提高研发和制造效率。
- 智能供应链管理:通过AI预测需求、优化库存、规划物流,让全球供应链变得更柔性、更高效。这类公司的特点是:深耕垂直行业,将AI与行业Know-how(行业知识)深度融合,构建难以复制的解决方案。
另一类公司:在喧嚣过后归于沉寂那些只有概念没有产品,只有愿景没有用户,或者产品体验差强人意的公司,将如同海市蜃楼般消散。它们或许技术很“炫”,但找不到稳定的支付用户群,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或被迫转型。这就像互联网泡沫时期,无数“门户网站”、“.com公司”在一夜之间蒸发。
在AI的基础设施领域(如算力、芯片制造、云平台服务等),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最终可能趋向于寡头化。少数几家巨头(如英伟达、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Cloud等)将凭借其雄厚的技术积累和资本优势,形成强大的护城河,成为整个AI生态的“水电煤”供应商。
然而,在应用领域,反而可能出现更多“小而美”、“专而精”的公司。 它们无需投入巨额资金自建底层技术,而是通过租赁巨头的云算力、调用成熟的大模型(LLMs),专注于特定行业的数据和场景,提供高度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比如:
- 法律诉讼AI:专门用于分析海量法律文书、预测判决结果、辅助律师进行辩论的AI。
- 精准农业AI:通过无人机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分析,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灌溉。
- 个性化教育AI: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这些“垂直领域的小巨人”将凭借对细分市场的深刻理解和高效的服务,占据一席之地。
但这条路径也并非坦途。除了技术自身的迭代,未来我们还将面临数据隐私、算法偏见、AI伦理、大规模失业风险,以及AI能源消耗等一系列社会与伦理挑战。这些都将是AI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
AI的“淘金热”要进入“大浪淘沙”了!
还记得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刚出现时的盛况吗?那时候,大家都在抢着炒概念,觉得随便做个App就能发财,好像遍地都是黄金。很多人一窝蜂地涌进去,做了很多昙花一现的App。
现在的AI,正处在那个“淘金热”的尾声,即将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
- 谁能做出大家愿意长期用、并且愿意花钱的AI服务,谁才能活下来。这就好比当年的微信、淘宝、支付宝,它们真正解决了用户的刚需。
- 那些只是追热点、没长期价值的公司,就像那些没人用的App,最终会被淘汰。
所以,这波对AI明星公司的做空行动,就像给狂热的市场泼了一盆“冷静水”。它不是在说AI不好,而是提醒大家:别光顾着兴奋,该冷静下来看看,AI的未来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坦途,而是要经历“爬坡+分化”的过程。市场开始“收网”,那些只会“画大饼”的公司,是时候被清理出场了。 只有真正有价值、有用户、能赚钱的AI公司,才能在这场洗牌中站稳脚跟,成为未来的“大赢家”。
本文由 @一只小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