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荷兰政府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10月份以"国家安全"为名史无前例地强制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到现在主动请求派员来华磋商,还表态愿意放弃对安世的决策控制权,这中间才过去一个月时间,这个弯转得够急的。而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6日在声明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他相信未来几天内,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就能恢复对欧洲和全球的供应。11月8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正式回应,中方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芯片供应链风波,似乎终于看到了转机。
回顾整个事件的经过你就会发现,荷兰这次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0月初,荷兰政府援引上世纪五十年代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突然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暂停了中方母公司闻泰科技在管理层的职责,并冻结了资产。这个操作在国际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它的生产重心早就转移到了中国——全球70%的封装任务都在东莞工厂完成。
荷兰这一招显然是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10月4日,中国商务部迅速将安世中国工厂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其产品对外出口。紧接着,安世中国工厂发布公开信,明确表示国内公司是独立经营、独立决策的中国企业,员工有权拒绝执行荷兰总部的指示,并且直接实施了"上四休三"的工作制度。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切断了安世荷兰的产品供应链。
后果很快显现出来了。安世半导体的客户主要是欧洲和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工业设备企业,这些企业对芯片供应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中断都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德国、法国等国的汽车制造商纷纷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尽快解决供应问题。更要命的是,安世中国还指责荷兰总部拖欠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让荷兰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强硬下去,欧洲企业的供应链会彻底断裂;主动让步,又显得之前的"国家安全"理由站不住脚。
压力不仅仅来自经济层面。荷兰国内的商界和学界也开始质疑政府的这一决策。毕竟安世半导体本身就是一家运营良好的企业,中方在收购后不仅保持了其在欧洲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还大幅提升了在中国的产能。现在突然以"国家安全"为名强制接管,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美国施压的结果,而荷兰成了冲在前面的"枪手",最后利益受损的还是荷兰自己。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策略。11月1日,商务部发布声明,表示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欢迎全球企业继续与安世中国开展正常商业合作。这个表态既坚守了原则,又给了各方台阶下。
据多家欧洲汽车企业透露,它们已经开始收到来自安世中国的芯片供应恢复通知。德国一家大型汽车供应商的采购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确认安世中国工厂正在逐步恢复出货,这对于缓解欧洲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压力至关重要。不过安世中国也强调,库存充足可以供应至2025年底,并且正在寻找其他芯片采购渠道,言下之意很明确:我们不会完全依赖荷兰总部。
现在荷兰政府表态愿意放弃对安世的决策控制权,并请求派员来华磋商,这显然是一个积极信号。但问题是,仅仅恢复供应和放弃决策权就够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中国商务部的表态已经很明确:中方注意到荷方的声明,但截至目前尚未看到荷方在停止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和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方面的实际行动。换句话说表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实际措施。这包括撤销对安世荷兰的强制接管令,恢复闻泰科技的管理权限,解决拖欠货款问题等等。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风波是一次警钟。虽然安世半导体的核心生产能力在中国,但总部和部分研发仍在荷兰,这种跨国布局在正常情况下是优势,但在地缘政治紧张时就成了风险点。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和布局时,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政治风险,同时加快自主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本土化,避免被"卡脖子"。
荷兰官员说几天之后安世中国的芯片就会恢复供应,这说明他们确实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但最终能否真正化解这场危机,还要看荷兰政府能拿出多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毕竟在商言商,信任一旦破裂,修复起来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几句表态那么简单。这场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战,或许只是未来全球科技供应链重构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