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切断对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反指中方违约,却被安世中国揭露其欠付 10 亿元货款的真相。一场围绕晶圆供应的跨国博弈,正将中荷半导体产业推向风口浪尖。中国商务部的定向豁免政策、德国车企的停产危机、全球供应链的连锁震动,共同将核心疑问抛向舆论:在多重压力下,荷兰政府会选择妥协吗?
荷兰政府的强硬姿态,本质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失衡博弈。以 “技术安全” 为由,荷兰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接管安世半导体,罢免中方高管,试图阻止技术与产能向中国转移。但这一决策忽略了最基本的产业现实:安世全球 70% 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而其产品占据全球车规级二极管市场近三分之一份额,欧洲 86% 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依赖其供应。断供不仅让安世中国陷入原材料困境,更直接导致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生产线停摆,预估三个月损失超 200 亿欧元,10 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这种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操作,注定难以持久。
中方的精准应对,为荷兰妥协预留了空间。中国商务部并未采取 “一刀切” 的反制,而是推出定向豁免政策,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安世产品出口予以放行。这一颇具善意的举措既守住了国家安全底线,又避免了全球供应链 “硬断裂”,彰显了理性务实的大国担当。
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已储备充足库存,可稳定供应至年底,且正加急验证国产晶圆产能,逐步摆脱对荷兰总部的依赖。当中国市场与产能不再受控于外部断供,荷兰政府的筹码已大幅缩水。与此同时,欧洲车企的倒逼压力持续升级,大众、宝马等企业纷纷与安世中国签署新协议,以人民币结算方式维持供应,这种市场选择正在瓦解荷兰政府的政治干预基础。
荷兰首相斯霍夫
不过,荷兰的妥协仍面临多重约束。一方面,美方在半导体领域的施压从未松懈,荷兰作为美国盟友,难以完全摆脱其战略影响;另一方面,荷兰国内对 “技术流失” 的担忧仍存,政客需在经济利益与政治正确之间寻找平衡。
但从现实利益来看,妥协已是最优解:继续强硬只会导致安世丧失中国市场与核心产能,最终被全球供应链淘汰;而重启合作、归还欠款、恢复中方控制权,才能让安世重回正常运营轨道,也让欧洲车企摆脱 “芯片焦虑”。德国政府对事件缓和的谨慎乐观,本质上也是对荷兰释放的妥协信号。
全球供应链历经数十年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强行切割只会两败俱伤。安世风波再次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基于地缘政治的单边干预,最终都将被市场规律与产业韧性所修正。
荷兰政府若能认清现实,放下政治执念,回到商业谈判轨道,不仅能化解当前危机,更能保住安世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地位。反之,若执意对抗,只会在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逐渐边缘化。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早已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逻辑中注定:谁尊重供应链规律,谁才能赢得未来。
网友看法
1、网友米小鹿:欺人太甚了,士可忍孰不可忍![抠鼻]
2、网友馀㔺無謓:太便宜荷兰了,应该派055去鹿特丹[发怒]
3、网友兰舟:打到他跪地求饶为止[祈祷][祈祷]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