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在云南共绘七彩家园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4-11-22 18:22 阅读

据天泉新闻于2024年08月17日 02时34分20秒发现,在云南共绘七彩家园热点,云南,从来不只是“诗与远方”的化身,更承载着人类对心灵栖居的寄托。

这片“自然与人类严选”的土地,万千年来演奏着有关家园的亘古歌谣——横断山脉环抱着的香格里拉,是藏语里的“心中的日月”,象征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为“神奇而美丽的乐土”的勐巴拉娜西,按照传说溯源,便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世居的家园;而“桃花源”这个寄托着汉文化梦想家园的意象,则自明朝起便在云南的群山中悄然生根。

云南以云为名,是祥云、彩云多见之地

承载着这些美好的文化意蕴,今日之云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具象图景:彩云缭绕的高原天际,七彩斑斓的大地风光,绚丽多彩的风情生活,共同绘制成一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彩交相辉映的七彩画卷。

拥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矿物王国”“绿电王国”和“世界花园”等美誉的云南,正是这样一个七彩家园。

史诗开端:

地球和生命的演化造就了云南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宙”,以亿万年计时。云南的故事,也可以冠以“宙”名,从5.4亿年前的显生宙之初开始讲述。

在地球母亲度过的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早期的近40亿年只进化出相当原始的生命形态。直到显生宙之初,终于迎来地球生命进化史的高光时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984年,古生物学家在云南抚仙湖畔的澄江帽天山,发现了距今5.4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遗产地之一、名列“世界自然遗产”的澄江化石地。这里发现的形形色色的古生物,进而演化、扩散,造就了如今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大多数现代动物。

这场史无前例的生命大爆发的序曲,也记录于云南大地演化历史的重要阶段。滇池岸边的晋宁梅树村剖面,出土了大量的比澄江化石地年代更早的小壳类化石。它们是叱咤整个寒武纪的三叶虫的直系鼻祖,得名为“梅树村动物群”,见证着世界骤然活跃的前夕。

那时的云南,除了更早的因晋宁运动而抬起的康滇古陆,其他部分还置身于汪洋大海的底部。几亿年前古特提斯海所形成的“海洋世界”,被忠实记录于帽天山层层叠叠的岩层中。丰娇昆明鱼、抚仙湖虫、矛形海口虫……这些被冠以云南地名的远古生物,一一述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化石

上起分别为云南中华细丝藻、奇虾、延长抚仙湖虫

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生命大爆发,再历经印支运动等漫长的地质历史变迁,整个云南慢慢地浮出水面。地壳运动的又一次演化,最终将云南塑造得格外雄伟。

打开地图,青藏高原耸峙在亚洲版图的中央,云南坐落在其东南方向,位于中国第一级、第二级阶梯的交替处。

纵贯云南西部的横断山系,架起了一座从苍茫雪山到常绿低地的桥梁。它的形成,始于一场6500万年前开始的地壳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促成了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造就了史诗般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两大板块碰撞带的东西两侧,地块被持续向外“挤出”,产生强烈的挤压与褶皱变形,形成南北向走向的山谷相间的帚状山脉——横断山系。

横断山脉

横断山系的隆起,为云南带来了“青春期”。它的“个子”迅速长高,构成全省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滇西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而到了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海拔仅76.4米。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约900公里,但海拔差却达6663.6米。

卡瓦格博峰

横断山系还缔造了云南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系南部的哀牢山紧邻深邃的元江河谷,北部则是一片片连接起横断山系云岭南段的断陷盆地。它们携手将云南划分为两大地理单元。

红河第一湾

分界线以西,“纵向岭谷相间”的横断山系,为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这里峡谷深邃、雪山林立、大江奔涌。分界线以东,云贵高原“盆岭交错”,这里喀斯特景观广布,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和缓,崎岖不平,山盆交错。

怒江第一湾

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双向叠加,让云南这片39.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的土地,拥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寒带8种气候类型,衍生出除海洋和沙漠外的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类型,还可按3个梯层、4个层面的地势变化,划分出50个典型景观类型。

澄江生物群在云南刻录出古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如今的云南也拥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世界花园”等美誉。

云南的旗舰动物IP强势“出圈”

云南的原生脊椎动物多达2242种,占据了中国总数的半壁江山。左起分别为滇金丝猴、亚洲象、绿孔雀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等美誉

据《云南省志·植物志》记载,云南拥有种子植物299科2100属14500余种,仅较世界少30~40个科,种类是亚洲地区最多的。左起分别为无量山冬樱花、昆明市校场中路蓝花楹、洱海海菜花、苍山杜鹃花

自然气候、生物资源等优势,还让云南成为了农业重地。这里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是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如今的云南,还摘得了“烟草、鲜切花、咖啡出口全国第一”“核桃和茶园面积全国第一”等多项桂冠。

滇中大地,农田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画卷

(叶佳明/摄)

在云南,自然造化赋予了它一个史诗般的开端。轰轰烈烈的地质运动为云南塑造了山岭纵横、遍布美景的外观,还在地底下蕴藏了丰富的矿物资源,让云南的锡矿、铟矿、钛铁矿、铂族金属等6种矿产储量均居全国第一,被誉为“矿物王国”。生物多样性的天赋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已经奠定。如今,从“生命禁区”高山流石滩,到生物物种组成最丰富的热带雨林,生长在云南的生物覆盖了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丰富了云岭大地的广度,以生命的热烈赋予土地生机盎然。

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效果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徐徐铺展

(张宇曼/摄)

极致丰富、极致多元的云南,是大自然耗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

惊世奇观:

谁在云南打翻了调色板

一系列复杂的景观谱系和丰足的生态系统,造就了色彩绚丽、山河壮美的云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云南。

从高山到深谷的地形剧变,让云南的景观极为“立体”。其中,云南制高点的卡瓦格博峰所在的梅里雪山,无疑是这种立体景观的集大成者。终年白雪皑皑的梅里雪山,傲立于天地之间,澜沧江从其脚下奔腾而过,共同刻画出4700米落差的惊世奇观。

梅里雪山与澜沧江刻画出极致景观

横断山系进入云南西北部,山脉骤然收束,自西向东,高黎贡山、怒山、云岭和沙鲁里山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压缩至东西不足100公里的狭窄空间内,由此造就了世界上挤压最紧的巨型复合造山带,“三江并流”是我国唯一同时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地四条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金沙江大峡谷是三江并流的壮丽篇章

在“三江并流”地区,间歇性抬升造成巨大的地形落差,营造出垂直自然景观带谱。高山之巅孕育着海洋性冰川,再往下,从高山流石滩到高寒草甸,再过渡到灌丛和乔木森林,一直到谷底的干暖和干热河谷。随着海拔的变化,丰富的生态系统与景观,浓缩于立体的峡谷之中。

云南巨大的海拔落差勾勒出多元立体的景观

从左至右分别为玉龙雪山、虎跳峡、普达措国家公园、白水台、大研古镇

离开惊心动魄的“三江并流”,云南的景观盛宴还在次第上映,令人目不暇接。

在横断山系的西南一隅,地质运动继续在大地的画板上,刻画出国内罕见的景观。腾冲的97座火山组成了中国最大的火山群,黝黑的火山岩散落各处,热海里热泉喷涌,白雾缭绕。平坦的腾冲断陷熔岩坝成就了“极边第一城”。

腾冲火山群是中国保存最完好、分布最广、多次喷发形成的新生代死火山群之一

沿澜沧江南下,海拔骤降,在西双版纳的沟谷里,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热带雨林绿荫葱葱。这里和邻近的普洱、临沧等地还分布有一座座茶山,翠波起伏,风景如画。

中国97%的古茶树分布于云南的崇山峻岭中,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种子资源库

横断山系再向东,大量断陷盆地沿主要的断裂走向呈南北向分布。不少盆地积水而形成众多的高原淡水湖泊,如一颗颗蓝宝石镶嵌于高原之巅。

群山中的泸沽湖成为湖边各族人民的“星星之海”

大理的洱海写就风花雪月的传奇

玉溪的抚仙湖把种种神秘传说深埋于湖水之中

在碳酸盐岩石为基底,起伏和缓的高原面上,古红色风化壳裸露在外,又经过风雨的洗涤,最终铺展开雄浑的“红土地”,在湛蓝天穹的映射下更显赤诚。

层层叠叠的东川红土地,显露着一方水土的富饶恩泽

青绿的喀斯特山水亦开始浮现。云贵高原是全球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滇东一带昔日的“海洋生活”,使这里沉积了极厚的碳酸盐岩,最终随着云贵高原的不断抬升而出露地面。昔日滇东高原无处不在的“喀斯特荒漠”近年来也已变得郁郁葱葱。

在流水侵蚀和风的作用下,云南石林集中了“地球喀斯特的奇观”

罗平喀斯特孤峰与峰丛镶嵌于田野中,如梦似幻

普者黑喀斯特溶蚀湖湿地为世界罕见

从冰川到火山,从雨林到湖泊,色彩斑斓的极致景观在云南大地上绵延不绝,仿佛上帝打翻了调色板。

文明之光:

跨越千万年的云南历史

云南不仅是地球生命最初投奔的大地,也是人类祖先的“严选”,是东亚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摇篮与起源地之一。

翻开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元谋人”总是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开篇。1956年,几位地质学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两颗看似并不起眼的古猿牙齿化石,与之一同出土的还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打制石器。

元谋人博物馆中的石斧和各种纹饰陶片,展现了早期人类的智慧

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元谋人”的直立人种,大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类史的尺度,将当时中国发现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到距今170万年。

云南的考古发现,实证着这片土地始终是“人类严选”。开远腊玛古猿(1400万~700万年前)、禄丰腊玛古猿和蝴蝶古猿(800万年前)、保山古猿(800万~400万年前)、昭通古猿(620万~610万年前)、元谋人(170万年前)、丽江人(10万~5万年)、昆明人(5万年前)、西畴人(5万年前)、蒙自人(1.4万年前),陆续发现的人类化石与遗址,不断拓展着云南的人类进化史与居住史。

古人类遗址层出不穷地发现,印证着云南亘古以来的优越自然条件。云南位于北纬21°8′~29°15′的低纬度地区,又因地处高原而具有四季宜人的气候等优势。云南因此成为了孕育文明的摇篮,横断山系间的南北走向河谷,又让它位于民族迁徙的天然通道上。

云南省博物馆珍藏万千,展现云南绚丽多彩的文明长卷

在这条费孝通所谓的“藏彝走廊”上,南北民族相互交往融合。而这条通道上人类活动的历史,或比藏彝民族的形成更久远——在位于虎跳峡的万人洞中发现距今13000~8000年的古老岩画,首次确认我国保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彩绘岩画。

千百年来,云南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诸多民族迁徙至此。氐羌、百越等族系纷纷迁入云南,与百濮等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塑造了今日的民族格局,也创造了璀璨深厚的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从沧源崖画到纳西古籍文献、傣文贝叶经、彝族毕摩经、壮族坡芽歌书……各族人民把历史写进了崖壁、叶片、手工造纸等各式载体上,记录了云南的民族融合历程,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一个缩影和重要支撑,中华文化自信离不开云南。

云南各民族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多元文化

左起分别为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巍山古城、丽江古镇、诺邓古村

正如“藏彝走廊”有其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通道”,也始终是讲述云南历史离不开的关键词。在沟通印度、南亚乃至中亚等地的蜀身毒道见诸史册之前,中印两地之间的铁器、稻作等技术的交流,早已翻山越岭地展开了。云南省博物馆中陈列有大量精美的青铜贮贝器,其中贮藏的许多海贝,来自印度洋。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拥有极富云南地方风格的青铜器,在云南向中原和四川输入铜资源的同时,象征中原文化的龙元素也开始出现在古滇青铜器上。更古老的剑川海门口遗址,则可能隐藏着整个东南亚区域冶金技术起源的奥秘。

贮贝器是滇地特有的青铜器,被称为滇青铜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图为鎏金骑士贮贝器

“通道”亦为中国塑造和定义了西南边疆。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致力于开拓西南、建构统一国家,《史记》中记载唐蒙“通西南夷道”,招募百姓开垦耕田,五尺道、灵关道成为中原王朝联系西南的血脉,“滇王之印”显示出中原势力已抵达滇池流域,这些道路同样激发出蓬勃的商贸传统。

滇王之印是云南省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

唐宋之际,云南相继建立起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和中原王朝保持紧密联系。南诏国除了派出遣唐使,还积极学习汉文化。大唐皇室以龟兹乐诏赠南诏,南诏则将彝、白、傣族先民的音乐歌舞,编排为《南诏奉圣乐》回献长安。滇马更是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从大理国源源不断地输入宋境。

大理崇圣寺三塔巍峨矗立,见证了大理国的兴衰

明清两朝,逐渐步入鼎盛期的茶马古道,将滇藏各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西南边疆。古道上,往来的商旅利用不同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敏锐的“地理学家”。“以茶治边”“以茶驭蕃”的理念背后,是这条古道所肩负的构建“更大的中国”之使命。

近代以来,云南随着中国一同走向了世界舞台。1910年,从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全线竣工,“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成了“云南十八怪”之一。这条铁路是云南近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沿着铁路涌入的技术与思潮,也使云南创造出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第一”:1912年,中国的第一座水电站在昆明的石龙坝建成发电;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中第一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在昆明的西郊诞生……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曾被称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的“世界三大工程奇迹”

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滇军精锐,冠于全国”,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出诸多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抗战时期,云南成为整个中国的大后方,也为正面战场提供着重要的物资与精神支持。西南联大写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而相继开通的驼峰航线与滇缅公路,成为战时中国对外交往生命线。昆明、腾冲、保山、蒙自……一座座云南城市,都肩负着救亡图存的责任与使命。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三大军校之一

无怪乎有学者评价,云南“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

多彩生活:

多元一体文化的日常演绎

歌舞的海洋、美食的天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地……这些赋予云南的标签,离不开这里多元一体的文化。在气候适宜又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云南孕育出诸多小农经济时代的“桃花源”。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并不会阻断民族间的往来交流。这种独特的地域属性,使云南一方面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同时又有着包容、开放的社会心理。

云南有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特有民族

(王军/摄)

据《云南省志·民族志》所载,在全国56个民族中,生活在的云南有52个之多,人口超过6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更有15个特有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传统,彼此间却也常共享相近的族源神话与生活方式。云南正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密集的路网使各民族之间得以交流融合,云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云南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图为哈尼族民居,新建的楼房与传统蘑菇房并存

(王泰恒/摄)

世代居于山水深处,云南人是极具天赋的景观大师,深谙“诗意地栖居”之道。

香格里拉的古城外,纳帕海草原与石卡雪山托举着自由的牛马与牧歌;石屏城外的异龙湖,延续着山湖共生、渔舟唱晚的诗画生活;巍山的扶犁锄禾的田野意趣,不会辜负每一位到访者……

纳帕海草原上,牦牛群悠然漫步

即便是在那些看似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云南人也无不展现出因地制宜的创造力。

在哀牢山的群山中,哈尼族的历代先民化身成巧夺天工的大地雕刻师,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梯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在金沙江的干热河谷里,纳西人利用陡峭的山势,打造出人居与山体融为一体的“石头城”;而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深处,勐远村的农人正听取蛙鸣,丰饶的水资源既灌溉着稻田,也滋养着生命。

梯田,是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在这些艰辛开辟的家园中,在能歌善舞的表象下,是云南各民族始终包容、乐观的生活态度。云南人常常以“好在”一词来形容舒适的生活,而那些眷恋故土的人,则被形象地称为“家乡宝”。

云南人热爱生活的传统,也为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对野生菌的热爱成为年轻一代熟知的网络迷因,彻夜不眠的斗南花市像一处永远繁忙的平行时空,热闹的长街宴上仍能收获最质朴的问候,终年不断的各种民族节庆,则随时准备着将各地造访的旅人,投入一场场不期而至的嘉年华。

舌尖上的云南,是自然馈赠与多民族智慧交融的味觉盛宴

在昆明的水泥森林中,篆新市场的摊位上却兀自流转着云南四季的自然物候。早春,青苔从西双版纳而来,正值枯水期的澜沧江,傣族姑娘下水捕捞这种野生的水草。初夏的市场上有了竹叶菜,它们从滇西北的横断山区而来,降雨过后各族村民们都会进山寻找各类野菜。盛夏属于琳琅满目的野生菌,雨季已经席卷了整个云南,进山捡菌子是全民参与的乐事。冬天的顶级食材则是黑松露,丙中洛阳光普照,蛰伏许久的这种野生菌用尽全部能量,从泥土和落叶中冒出头来。

云南的菜市场摊位上流转着四季的自然物候

正如“七彩云南”所描绘的那样,这个远在西南边陲的省份,凭借着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观、精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和富饶丰盈的自然物产,满足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对于理想家园的追求。在当代人被层出不穷的价值观所裹挟的时代,云南的山水自然,仍和社会文化、产业经济乃至人际关系,发生着最直接和纯真的互动。在这里,快乐的生活可以来得如此简单,不仅仅在物质层面,也足以上升到精神空间。

潜力无限: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从古至今,云南历来是连接东亚、东南亚与南亚三大文化区域的十字路口。

从蜀身毒道到滇越铁路,云南一直处在中外交往的前沿地带,这种地缘价值,更在当下得到极大的凸显。如今,云南“国际化”的历史背景重新浮现。这处深藏于西南边地的省份,正从传统认知中的“边疆”,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云南“国际化”的基因逐渐显露,图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云南是“三亚”融汇之地——东亚、东南亚、南亚这三个人口聚集区,分布在以云南为核心的四周。从昆明乘坐航班前往首尔、新加坡和孟买,距离均在3000公里左右。这个半径内涵盖了亚洲数十亿人口,堪称是亚洲人口的“质心”所在。如此的地缘与区位优势,使云南有望成为世界级大市场的核心。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在长达4060公里的绵长边境线,分布着28个各类口岸,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主通道。2012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2021年,中老昆万铁路开通,昆明作为东南亚铁路、航空枢纽的图景,正在转变为现实。2022年,磨憨铁路口岸正式交由昆明托管,这一创新性的改革,使昆明成为中国唯一一座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中老昆万铁路上的“丝路飞歌”

云南的产业也在经历着迭代与升级。昔日的“老三样”——烟草、能源、有色金属为人所共知,云南大地曾经以其厚重的资源基础,支撑一方经济。而如今,“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特三样”(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大三样”(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同样利用了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将这片古老的土地,推向更广阔的现代舞台。

云南的产业在不断迭代与升级

产业的华丽蜕变,彰显出云南与时俱进的智慧与勇气,也正塑造着全新的现代产业景观。无论是绿意盎然的精品咖啡庄园,还是各国游客竞相到访的热门景点,抑或是将传统生活和新潮文化融合的新移民社群……云南的故事永不穷尽,在时光的洗礼下历久弥新。

云南演绎出现代化发展的绚丽图景

远至浩瀚时空,近至美好生活,云南似乎具有将一切具象化的超凡能力。从远古至今,造物主一次次地造访此地,让人们对理想家园的祈盼显影。

一杯普洱浓缩了百年沧海桑田,一片梯田勾勒出万年农耕智慧,一块化石讲述着数亿年的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这些物产和景观,让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观赏、聆听、触摸的鲜活印记。

时光演绎出的万千面貌,在云南这片沃土上交融、碰撞。来往此地的人们,又在广袤天地间挥洒出独一无二的色彩,进而创造出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文明奇迹。

团拢宴(李华海/摄)

宜良 68 道拐(张宇曼/摄)

大象北上南归记(李仁培/摄)

何以为七彩?“云南”这个词本身,已然成为一道绚丽的彩虹,召唤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热情的生活态度,一种开放的价值观,一幅永不完工的七彩画卷。

何以为家园?唯有包容万象、滋养万物的土地,方能让人自由地栖居。让云南的色彩浸润灵魂,让这里的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理想家园,每个人都不是过客,而是这幅生生不息的七彩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审核专家:

1.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杨宇明

2.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叶文

3.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亚颦

4.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 字应军

参考资料:

1.《极简云南史——值得传颂的三十个云南故事》,杨建林、赵增昆主编,方志出版社

2.《云南省情卡片(2021)》,杨建林、赵增昆主编,方志出版社

3.《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

4.《横断东西,一座特立独行的山脉》,李忠东,《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10日

5.《云南省志·天文气候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

6.《云南省志·植物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

7.《南诏大理国兴衰史》,方铁著,岳麓书社

8.《云南地质之旅》,费宣著,云南科技出版社

特别鸣谢:

杨雄、黄印武、甫跃辉

策划丨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treetree、秦加明、詹忆梦、何燕

图片来源丨孙川、视觉中国、云南省摄影家协会

校对丨李佳艺

制图设计丨冯佳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