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残障人士和运动的不解之缘

来源:金台资讯 时间:2024-11-25 16:09 阅读

据天泉新闻于2024年08月30日 14时04分10秒发现,残障人士和运动的不解之缘热点,编者按

残奥会圣火再度点燃,运动员的身姿闪耀在人们眼前。

挥洒着汗水,克服着障碍。他们的不屈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人。

对残障人士而言,运动是一种什么体验?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又是什么?本期,我们邀请了4位嘉宾。他们中,有征战多年、再赴巴黎角逐的泳坛老将,有告别赛场、投身残疾人保障事业的击剑冠军,有突遭厄运、仍渴望继续前行的盲人跑者,还有为残疾人服务多年的健全人士。

一起来听听他们和运动的不解之缘。

【一线讲述】

残奥老将再次为国出征

讲述人: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游泳运动员 贾红光

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我失去了左臂和半截右臂。慢慢地,我学着用脚吃饭、写字。

一到夏天,天性爱玩水的我,就特别喜欢泡在水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点燃了所有中国人的运动激情。当时,我去北京找同学玩,见识了奥运会的盛况,也第一次得知残奥会。当看到残奥会的运动员们为了体育梦想拼搏时,我热血沸腾,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也可以试试!于是,我联系了残联的同志。在他们的热情支持下,我进入了家乡聊城的残疾人运动队,后来又进入了省队、国家队。

从2009年年底开始正式训练到现在,十几年间,我参加过伦敦、里约、东京3届残奥会。

我今年36岁,在残疾人游泳项目上,年纪算比较大的,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巴黎残奥会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残奥会了。尽管多次参加国际大赛,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压力。不过,相比成绩,我更看重的是能用我的故事去鼓励残疾人积极向上,参与体育运动。

在训练和保障方面,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北方训练时,冬天气温低,基地为了保障我们的训练,会及时调整训练场管内的室温、水温。饮食搭配得也很有营养。管理中心还不定期为我们做心理方面的指导。

运动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对残疾人也一样。进入专业游泳队前,我有点抵触与人交流,不想走出家门,也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开始专业游泳训练后,我接触到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抵触的心理也逐渐消失。回过头去想,以前是我自己不敢迈出走向社会的一步。实际上,人们对我们非常友好,都愿意帮助我们。

去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为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支撑。这一年来,我观察到,社会上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主动融入社会,还需要一个过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更多残疾人朋友参与体育运动,勇敢追求心中梦想。

告别赛场,不改运动初心

讲述人:中国轮椅击剑队原队员、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 荣 静

大概1岁的时候,我因为生病发烧,去医院打了退烧针后,一条腿出现了严重的肿胀。从我记事起,行走不便,就成了生活的常态。

幸运的是,父母和学校给了我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残疾的孩子来看待。从小学开始,我便积极参与各种课余活动,别人跳绳,我也跳绳;别人踢毽,我也踢毽,并不觉得自己和健全人有什么区别,周围的同学也没有排斥我。这一切,都使我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可以纾解厄运带来的打击。

15岁那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残联系统来我们学校选拔残疾人运动员,我选择了击剑项目。可是,真要走出家门的时候,我又犹豫了,勉强开始训练后,又因为力量不足,端剑都端不动。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掉眼泪。在教练和家人的鼓励下,我下定决心,开始加练。刺不准,就一直不停地刺;力量不够,就增加力量训练……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始终在激励着我: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

在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是我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在赴里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一个人安静地训练,沉浸在自己和击剑的交流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里约赛场上,我参加的三个项目全都获得了金牌,此时在赛场上的,已是一个崭新的我。

东京残奥会结束以后,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我告别了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到江苏省残联从事文体服务工作。刚到办公室的时候,陌生的环境,身份的转变,让我一时难以接受。后来,开朗的性格占了上风,我一点点接受了身份的转变,努力让更多残疾人兄弟姐妹参与到运动中来,让他们找到快乐,找回自信。

击剑是一项很有魅力的运动。它是体力、策略、心态的全方位较量,比谁更有智慧,比谁更有韧劲,比谁更耐打。这里面有跟对手之间的博弈,但更多的是跟自己内心的博弈。观察对手,也是在观察自己,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也是击剑的魅力所在。

除了击剑以外,我还喜欢羽毛球、游泳、乒乓球、手球等运动。退役以后,我也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在运动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身体变得越来越好,内心也越发自信和乐观。我希望,有条件出门的残疾人朋友可以从事一些体育运动;如果确实不便出门,也可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训练,哪怕用矿泉水瓶锻炼,也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最后,我想对和我一样的残疾人朋友说:“残疾人和健全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伸出你的臂膀,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吧。”

奋力前行,拥抱精彩

讲述人:盲人按摩师、跑步爱好者 常清柯

我是个95后。高三那年,我的视力突然出了问题。起初是看得模糊,后来视力越发下降,虽然不至于全盲,也基本不太能看见了。因为这事,我跟高考失之交臂,没能上大学。

一开始,我的心态并不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我有一个特点:视力出问题之前,就爱运动。视力出问题以后,我也不想就这么困在家里,总是想尽办法出门走走。后来,家里听说了东北有选拔盲人运动员的消息,就给我报了名,先是市里选拔,再是省里选拔,最后,20岁那年,我去了东北开始从事盲人滑雪运动。

头三个月,先从控制练起,主要是练犁式,滑得很慢;后来练两板平行,速度一点点提升;平时还会做一些力量训练。

刚开始练习滑雪时,我感到相当困难,可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我总对自己说,无论健康还是残疾,人生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

两年以后,因为视力进一步下降,训练效果不理想,个人志向也发生了变化,我离开了滑雪队,去学了按摩,学成后到北京做了按摩师。没想到,工作以后,我跟运动又一次结缘了。有同事参加了北京的一个助盲团,每周都组织跑步。后来我也加入了这个助盲团,重拾运动的乐趣。2023年年初,我开始规律参加他们在公园的跑步活动,每周三、周六的上午,是我固定的运动时间。

我们跑步的时候,一般是一个健全人辅助一个残疾人跑。我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是,在那里,分不出谁是盲人、谁不是盲人,大家就是因为共同的兴趣集合在一起,享受运动的过程。休息的时候,大家说说笑笑,处得相当融洽。

因为工作、运动等契机,我这些年接触了一些盲人朋友,大家性格不同,有的爱出门,有的习惯待在家里。我建议,能运动还是尽量运动,心态真的会不一样。我从视力出问题到现在,快十年了,刚开始挺不适应,出门需要家人陪同,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出门了,在北京坐地铁、坐公交,在导航软件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基本能找到目的地。

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积极融入社会,拥抱这个精彩的大世界。

教学相长,共享运动快乐

讲述人: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羽毛球队教练 张先明

我从小就喜欢羽毛球,自幼加入贵州都匀市体校,1988年入选贵州省体育工作大队,走上了专业的羽毛球运动员之路,曾获得过全运会女双第三、团体第一。

退役之后,我从2001年开始接触残疾人体育。当时,教练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能不能尝试着去教残疾人打羽毛球。我考虑后,答应了下来。但我心里有些忐忑,最大的担心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才有效,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听力障碍的运动员。

最初的磨合是艰难的。一开始,我每天至少要写满五六张“信笺纸”,记录当日的训练计划、要点、技术要领。渐渐地,我变得得心应手起来。长年累月与残疾人运动员相处,现在我已与他们达成了默契,加上自学了手语,在赛场上,通过我的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应该怎么打,沟通已不再是问题。

我清楚记得每一位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有一位运动员天生髋关节脱位导致左下肢肢体残疾,最怕练步伐;有一位运动员小时候被毒蛇咬伤,失去了左臂,但身体素质、模仿能力和球感都不错。我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优势和弱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时至今日,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多年。从运动员转变为教练员,我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我不仅要教会运动员技巧,更要帮助他们应对方方面面的考验,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与成长。能帮运动员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启发,才算得上一名好教练。

很多孩子刚进入运动队的时候,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为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我坚持“健全青少年与残疾青少年相融合”的训练方式,鼓励残疾运动员练习“平衡球”,适时增加训练强度。

羽毛球是一项在残障人士中推行甚广、很受欢迎的运动。2021年,羽毛球比赛首次出现在残奥会上。残疾人羽毛球比赛分为轮椅组和站立组,在轮椅组的单打比赛中,场地只采用半场。本次巴黎残奥会,我国共派出13名羽毛球运动员参赛。

现在的运动员们,笑得更爽朗,对生活更自信,也更充满希望。让残疾孩子在体育中收获快乐、自信,是我们不变的初衷;当大赛拉开帷幕,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让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站上残奥会领奖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贾月洋、陈鹏、刘梦、安胜蓝 本报通讯员 陈娟)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