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南京照相馆》让日本右翼破防删帖

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25-08-07 02:13 阅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月咏幻】

《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这部展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电影,注定带有强烈的话题性。

电影上映后,不仅在中国国内颇受关注,日本也有新闻报道。25日上映当天,相关报道一发出便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强烈抗议。当然,这帮人的说辞还是老一套,诸如“南京大屠杀不存在”、“30万人人数造假”等,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就常见的论调。

起初,这还只能解释为是日本右翼针对南京话题常见的回应操作,但后来,7月30日该新闻在日本全网就“查无此文”了。

上图是雅虎新闻的链接,虽能搜到,但点进去已看不到原文。

目前,为数不多能看到的新闻转载中,也已找不到那篇原新闻里的图片素材。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部电影究竟做了什么,竟让日本方面如此破防,将绝大多数相关新闻删除?

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结论:

《南京照相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部如此犀利且真实地揭露日本军队暴行的电影,其角度更是前所未有:它还原了历史现实中的日本人和日本军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真实,在当下十分可贵,因为日本右翼从根本上否认了这些历史的真实存在。

真实感击穿日本社会长期掩盖的虚伪神经

在探讨《南京照相馆》的真实感之前,我们先聊聊一类老生常谈、却缺乏真实感的文艺创作——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不仅被国内网友当作笑话,日本甚至有人专门出书,对其进行解说和逐帧调侃。恰好,笔者手头就有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二。

从封面腰封就能看出,作者直言这些剧完全无视时代背景,称不上是反日宣传,简直就是段子合集。对于书中提到的每一部剧,作者都制作了详细的人物角色关系表和剧情走向图。介绍完剧情后,作者会截取剧中的槽点镜头,并配上自己的解说。

在日本人看来,抗日神剧基本上就是搞笑的,毫无真实感,甚至感觉中国人只是拿他们当工具人。如此一来,亲中的日本人,对此付之一笑;而仇中的日本右翼,更不会将其当回事,反而成了他们的把柄。

日本作者直接以“喜剧”和“爆笑”为标题,采访了出演抗日神剧的演员。 出处:Daily新潮

日本作家岩田宇伯曾在一场采访中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抗日神剧”实际上早已变成了一种“爆笑娱乐剧”,其核心吸引力不在于历史,而在于视觉奇观和叙事荒诞。

他提到,很多剧集中,中国军人飞檐走壁、“空手撕鬼子”,日本兵则几乎成了供人击打的背景板——角色脸谱化,历史被娱乐化,一切为了制造爽感。在抗日叙事的名义下,这些剧往往还“夹带私货”,加入恋爱、制服诱惑、同性暗示甚至情色场景,借“政治正确”之壳逃过审查。这些剧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引不起愤怒,是因为它们“太假了”,反而削弱了本应引发严肃反思的历史暴力。

在这样的交流环境下,即便中国人想让更多普通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但前有日本国内右翼的阻挠,后有抗日神剧的“助攻”,也很难以真实视角看待这些历史。

也正因如此,当《南京照相馆》以冷静、克制的方式呈现侵略者与被害者时,击穿了长久以来日本社会习惯的心理防线。这部电影没有将历史奇观化,而是让人直视历史的具体面孔——这是比夸张剧情更令人不安的现实。

笔者观看《南京照相馆》时,由于熟悉日语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因此有种恍惚之感——剧中日本演员的表现力、台词功底,以及营造出的日本人真实氛围,仿佛都在告诉笔者:这些人不是抗日神剧中的纸片日本人,而是真实的日本人。而那些台词对白、演员的日语水平,乃至一些神态和动作,都在强烈地敲击着笔者脑中的红线:这些是真实的日本人所为,历史上的暴行只会比电影来得更加残酷和血腥。

同时,电影以战火中的小人物为核心,所有主角都有各自的立场和故事,他们临时搭伙在照相馆里,特别容易让国内观众产生共鸣。无论是小老板、小邮差、艺术家、拖家带口的一家子,还是给日本人当翻译试图保护其他同胞的“汉奸”,都能让观众找到代入感。

而这便是这部影片最妙的地方:无论你代入哪个人的视角,都可能在某个时候被日本人“背刺”。换言之,只要你不反抗,选择妥协和投降,侵略者只会把你吃干抹净。

笔者作为熟悉日本文化和语言的人,最容易不自觉代入的就是那个当翻译的男人。而当主角团在照相馆中说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笔者也恍惚忆起年少时就一直怀揣的愿景:若有战,我会为祖国在宣传战场上成为插入日本人后背的“尖刀”,以他们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成为他们战场中的梦魇。

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过往抗日影视中的“爆炸+咆哮+复仇”,只是“目击+记录+压抑”,但足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掌声。

“删、洗、抵”早已成为日本右翼的常规操作

实际上,早在战争时期,日本右翼就已通过政治、媒体和教材,系统性地淡化乃至否认侵华战争罪行,此后更是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消失历史”的叙事。

在昭和时期,自1936年内阁情报局设立,到一系列新闻法规强化,日本通过法律授权与行政指导,对战时媒体实行全面控制。任何涉及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或平民伤亡的报道,都会被审查、删除或进行软化渲染。即便是外国记者拍摄的现场,也会因“不利军事形象”被封锁。媒体报道仅呈现与官方政治意图一致的叙述。这点在电影里也有所展现,而这也正是日本右翼后期利用的“历史清场”机制的制度起点。

到了现代,日本右翼成立了“新历史教科书制作会”,以“自由主义史观”为旗帜,主张替代“自虐史观”,用强调价值观与领土主张的方式淡化侵略史。不过,其所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虽然在2001年获文部科学省检定通过,但在日本全国中学的采纳率仅约0.05%。

教材中对南京大虐杀、731部队、“慰安妇”等关键历史事实的记述十分薄弱,迎合民族主义叙事,引发学界与社会广泛批评。包括大江健三郎在内的17位名人公开发函抗议,其后还引发诸如杉并区教材争议等激烈辩论。

日本右翼不仅通过制度、教材和审查机制切割真实性,以塑造符合其政治目的的历史观,还通过掌控媒体渠道,编织了一张洗白自己黑历史的信息网络。

比如“日本文化频道-樱”,自2004年成立至今,逐步成为右翼宣传阵地。该频道由水岛总等人发起,节目内容多为美化日本战争行为、否认南京大屠杀及“慰安妇”事件,借助纪录片与评论节目不断强化其所谓“自卫战争”“民族复兴”的叙事框架。虽然该频道曾因商业考量暂停卫星播出,但其节目核心阵营迅速迁移至互联网,成为“网络右翼”的内容基地。

从教科书、政坛到媒体、出版市场,日本右翼通过制度性压制、言论操控和历史重写,使“真实的历史”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而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出现,无疑冲破了这种压制——它直面历史,无法被删改,这种真实的力量正是日本右翼紧张避讳的关键所在。

结语

倘若《南京照相馆》所呈现的“真实”真的令人心生恐惧,那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个国家、一群人,为何如此惧怕直面自己的过往?

当历史作品不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冷静地展现“杀戮是如何发生的”“人是如何被制度裹挟的”,那么它的意义便已超越了民族立场。

我们追求的不是复仇,而是铭记——铭记历史是如何崩塌的,铭记人性是如何走向黑暗的,铭记那30万个无法喊出“为什么”的悲惨瞬间。

我们不想对历史保持沉默,更不愿成为日本右翼的共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网友看法

1、网友音仁而易:那么多抗日神剧它们不说话,南京照相馆它们破防了,说明啥?说明这部电影拍的好

2、网友诸理向正:我认为,面对这段真实的历史,仇恨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我们无需对仇恨有什么顾忌与反思,而应让造成仇恨的始作俑者去反思。靠日本人的良知去自省,几十年来我们的做法被证明是失败的。只有在恐惧的威慑下,他们的眼神才能清澈,才能挤出一丝诚意来

3、网友努力的DD:有没有人一说的日本人就有讨厌反感的感觉?

4、网友嘘v低调点:激化矛盾,以后民间活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5、网友针尖对麦芒:血海深仇,不能忘,也不敢忘!缅怀先烈,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6、网友骑车走天涯41920951:有网友就扒出了日本今年7、8两个月,在日本电影市场主流院线里上映或即将上映的二战题材本土影片,总共有7部。来,大家看看小日子是怎么反思二战的?咱们国内暑期档如果上这么多部这类电影,舆论还不得被冲死? ①7月12日上映《黒川の女たち》,纪录片,讲的是侵占我国东北的“满蒙开拓团”,在日本战败后,受尽“折磨”终于回到日本。 ②7月25日上映《木の上の軍隊》,讲的是二战后独守冲绳离岛的两个鬼子,因为不知道日本已经战败投降,在岛上的榕树上,艰苦生活了两年。 ③8月1日上映《長崎 閃光の影で》,讲的是几个见习护士,在被原子弹轰炸后的长崎,拼死救治伤员的故事。 ④8月1日上映《満天の星》,纪录片,讲的是二战期间,一艘日本邮船被美军潜水艇击沉,造成船上七百余名日本儿童身亡。 ⑤8月1日重映《在这世界的角落》,一个在二战时期,被嫁到广岛郊外的年轻女性所经历的战争,台词逆天,比如“为什么要一直炸我们?”、“所以我们得向这样的暴力屈服吗?”等。 ⑥8月15日上映《雪風 YUKIKAZE》,日本海军驱逐舰“雪风”号,从二战到战后的故事。 ⑦8月29日重映《映画 太陽の子》,讲的是二战末期,日本试图开发制造原子弹的年轻科学家们的故事。 实际上,日本电影基本已经摆脱了国内土殖心心念念的“反战”,实质是“反战败”的叙事,而是完全进入了“我们过去输的凄惨,输的不服,未来要赢回来”的叙事。日本现在,对于二战的认知,就是艰苦的昭和叙述。意思就是,昭和真的很困难,大家都很艰辛,所以要记住前一代的努力。还有,是只写出想让大家知道的故事,他们不是忘记了而是害怕想起来。可以说,对于二战,日本现在已经在它们国内,成功塑造出了“我们才是被欺负的,我们是受害者”的认知。 日本一面指责我们的二战电影煽动仇恨,一面大上特上“虽败犹荣”的军国悲壮调煽情片,为军国安魂,这就是霓虹现在这个战败国的现状,但凡日本有今天中国一半的实力,大概率就不是拍电影这么简单。

7、网友棱镜门幸存者:别天真了,真以为拍几部电影就能让敌人害怕,真正让敌人害怕的是刚出来的六代机,还有空间站,航母,导弹等各种军事力量,没这些你拍的再真实也没用,随着中国军事实力不断提升,日本对历史的反思会更加积极,以前拍的那种抗日剧也是时代的需要,不用你抵毁,真以为日本人在乎你拍什么电影,它们在乎的是你的军事实力[皱眉]

8、网友追龍:我们不是朋友,是永世的仇敌;我们铭记,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经历这样的噩运

9、网友头条磨牙:强烈推荐一本书,北岳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日本本多胜一著,刘春明等合译。看过很多版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感觉这本书最好!这本书是日本人本多胜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江浙一带,沿着当年日军上海派遣军和杭州湾登陆的第十军沿着太湖南北两路进攻南京的路线,采访当时尚健在的亲历者的谈访录,书中大量照片,个体具体细节很详细,骇人听闻,很愤怒!值得一看!

10、网友龙杰2020:越是否认历史,越是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越是歪曲历史,越是让了解历史的人愤怒仇恨;越是拒不认罪拒不道歉,越是激励中国人民一代一代的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11、网友聊点斜的:看看人家德国做的多人类。有人举纳粹旗人家第一个抗议。日本倒是好、在家反对他确天天拜还不承认近在眼前的伤太害理人神共愤的事。

12、网友正直菠萝XZ:日本人会故意遗忘,中国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13、网友草蜢蝈蝈:正义的声音不会自动的传播到世界各地,他需要正义的人们不断的发声,日本法西斯丑恶的嘴脸需要正义的人们持续发声,把它们至于正义的阳光之下,让倭寇接受正义的批判与讨伐。用正义之声解放日本被军国主义奴役的人道。

14、网友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感谢《南京照相馆》、《731》的剧作者,为那段屈辱、悲壮的历史涤清谎言,正本清源。毕竟,历史不是小姑娘的辫子,可以随意打扮;毕竟,对国人而言,遗忘历史,就是背叛。

15、网友话太多了也不好:还原历史真相,日本右翼最怕的就是中国这种影片,让它们狡辩乏力。尊重史实,以史为鉴。

16、网友且行需珍惜:应该把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时日本国内民众真实场景穿插入电影内,应该反映出日本民众在帝国主义思想下的疯魔和狂欢真实反映出来。直到今日依旧残存在大多数日本民众之中,他们逃避侵华事实,不但承认自己民族的错误行径,而且多数人会去靖国神社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

17、网友班点狗啦啦啦:去影院观影《南京照相馆》上座率很高…虽然心情很沉重,看到这么多人看也很欣慰。历史怎么能忘记、怎么敢忘记,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奋发图强。

18、网友东方游子:日本投降以后为什么没有要求日本必须把不能参拜靖国鬼社、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和731等罪行、不能篡改历史教科书等内容写进宪法

19、网友红姐说娱乐:血海深仇不能忘!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和731等罪证,铭记历史奋发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