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媒体评新人婚礼不收红包返还宾客

来源:华龙网 时间:2025-10-18 10:31 阅读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点赞”了广东佛山的一对新人。他们在结婚宴请时不收礼金,将宾客红包折一下便当场归还。新娘称这是当地风俗,但这轻轻一折,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婚礼的本质。

婚礼红包仅被触摸、折角便奉还,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深意。这道折痕,宛如一道温柔的界限,将人情从物质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在很多地方,婚宴请柬被戏称为“红色炸弹”,宾客在祝福之余盘算礼金多寡,新人则在宴后拆封记账。人情冷暖,不知不觉被量化为数字的比拼。礼金成了负担,人情反成枷锁,喜宴的欢愉,因而蒙上愁绪。

而“折角红包”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对传统人情社会进行了一次温柔重塑。它并未否定红包作为祝福载体的文化意义——触摸与折角保留了馈赠的仪式感与郑重,同时又巧妙地卸下了人情往来的经济压力,让婚礼回归共庆与分享的本质。这其中的智慧令人赞叹:它不是与传统的决裂,也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在尊重形式的基础上,为人情注入了更多的温度。

其实,这样“重情轻礼”的新风,正在华夏大地上悄然生长。浙江部分乡村的婚宴,宾客仅随礼十元二十元,主家设宴不为营利,只为同喜;北京、上海等地年轻人之间流行“礼金互免卡”,相约不互送礼金,只为见证彼此重要时刻。这些现象与“折角红包”异曲同工,共同勾勒出一幅“人情减负”的时代画卷,也传递出同一个声音:我们想要的,是心与心的连接,不是被物化的关系。

当然,任何良俗的传承,都离不开社会合力的滋养。若没有社会共识作为支撑,单个家庭往往难以抵抗“礼金攀比”的潮流;若缺乏年轻一代的认同与实践,再好的传统也难免式微。因此,对于“折角红包”这般充满人文关怀的风俗,我们既要理解其文化逻辑,更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它实践的空间,让它从“地方特色”逐渐成长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文明公约”。

红包折个角,情谊重千斤。这轻轻一折,是一道意味深长的文化印记。它提醒我们:最珍贵的人情,从来无法用金钱衡量,也无法被任何形式的红包所承载。它只存在于心与心的真实触碰之间,存在于那些专程赶来、汇聚于此的温暖目光里。

在物质生活较为充裕的今天,我们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文化自觉:学会为生活做减法,为人情祛重负。当祝福挣脱红包的束缚,当婚宴真正成为情感的盛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纯粹和温暖。

作者:周荣光

编辑:曹叶 赵铁琥

审核:杨洋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网友看法

1、网友无双星空:在佛山参加了很多次婚礼都是这样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