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临近,特朗普的口风又变了,警告中美会晤可能取消,中方的回应斩钉截铁。那么,特朗普为何会态度反复?他威胁取消会晤的目的是什么?
当地时间10月21日,特朗普在白宫与共和党参议员共进午餐时,表示预计中美之间会达成贸易协议,但协议的前提是公平。随后他话锋一转,称会晤也许不会举行。实际上,自从10月以来,特朗普在会晤问题上的态度就一直在反复。
10月初,中方宣布扩大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进一步收紧对第三方转口和敏感用途的监管。稀土是美国半导体、军工和高端制造的关键原料,中国掌握着全球70%的开采量和超过90%的冶炼产能。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核心之一,正是科技和供应链竞争,而稀土管控无疑击中了美国的软肋。
面对中方的反制,特朗普气急败坏,威胁要取消跟中方的会晤,还要对中国的商品加征100%的关税。他话音刚落,美股就全面大跳水。资本市场担忧中美再度陷入全面关税战,投资者信心迅速下滑。对特朗普而言,继续对抗不仅无法撬动中国让步,反而可能引爆美国经济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白宫高层集体转向,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副总统万斯先后表态“愿通过谈判缓解紧张”,特朗普本人也在媒体采访中改口,承认过高关税“对美国经济难以为继”。同一时间,中美经贸团队恢复沟通。10月18日,中方高层与贝森特、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双方确认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面对面谈判。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地点首次选在距离中国更近的亚洲国家,这被视为美方在姿态上的一次让步。
10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时又表示,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非常好”,双方将在韩国会晤,预计能达成“奇妙的协议”。他甚至还表示,他将于明年初到访中国,还提到了台湾问题。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特朗普的口风又变了,威胁可能会取消中美会晤。事实上,摇摆不定就是特朗普的外交风格,他一贯强调交易逻辑,倾向于在压力与让步之间寻找利益平衡。无论是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2020年的北约军费谈判,以及与欧盟的汽车关税威胁,都遵循同样的套路,先喊狠话,再摆笑脸。他的外交方式就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掌控舆论节奏,并让市场对他的决定保持关注。
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宫,同样沿用这套模式,但问题在于,今天的中美实力格局与当年已大不相同,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角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中美两国元首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往。
事实上,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贯穿了中方近期的对外表态。从稀土出口到芯片设备,从关税反制到谈判安排,中国都在主动掌握节奏,每一次美方的挑衅,换来的都是中方更精准的回应。
更别说,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根本就没有多少牌可打,特朗普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关税,但关税不但对中国起不了作用,还会让美国受到反噬。因此,未来几周,中美能否在韩国达成某种共识,将决定两国经贸关系的走向。如果美方真有诚意,愿意在关税、技术出口、港口费等问题上展开实质性磋商,那么这次峰会可能成为新的起点;反之,如果特朗普继续将外交当作政治工具,那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网友看法
1、网友顽强阳光he:实实在在自力更生做好自己民富国强,以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为宗旨目标,外交上平等互利互惠交往,靠谁不如靠自已
2、网友执着的喜鹊Sr4: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