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木笔|新闻学硕士、前媒体记者
近日,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发布调整存款利率通知,在对3个月至3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进行调降的同时,明确“取消5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据了解,这是业内首家在公告中明确取消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的商业银行。
事实上,除了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已有多家银行虽未明确公告,但却在存款页面“暗中”下架了5年定期存款产品。更有甚者,如中关村银行、亿联银行、苏商银行等不仅下架了5年定期存款,同时还下架了3年定期存款。
当银行连“锁定期”最长的存款产品都开始收缩,普通人的“存钱安全感”正在被重新定义。
五年期存款为何“失宠”?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银行面临的现实压力与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
最核心的因素在于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净息差是银行生存的命脉,即利息净收入与总生息资产的比值。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降至1.42%,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仅为1.37%和1.58%。贷款端受LPR下调影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而存款利率下调相对滞后,形成"贷款降得快,存款降得慢"的挤压效应。
五年期存款利率通常比三年期高20-50个基点。对银行而言,吸收五年期存款(利率约2.5%)后,若以相近利率贷出,利差空间所剩无几。考虑到运营成本,这类长期负债甚至可能带来亏损。在盈利压力下,银行自然倾向于减少高成本存款的吸纳。
同时,当前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不愿过早锁定长期负债成本。缩短负债期限,保留未来调整空间,成为更明智的经营策略。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使得长期定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本身也在减弱。加之人民银行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多家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中小银行跟进调整,形成行业协同效应。
“躺赚”的时代结束了
5年定存的离场,表面是银行的“成本管控”,实则撕开了更深层的经济真相:以往靠存款无风险获得高收益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了。
放在过去,5年定期存是普通人“懒人理财”的首选:一笔钱存5年,利率比活期高3-4倍,几乎零风险,彼时,“存钱”=“安全”。
但现在,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长期存款被取消,意味着“被动理财”彻底失效,普通人的“财富安全感”正在重构。
据某第三方理财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存款搬家”规模达1.2万亿元,资金正流向基金、保险、黄金等领域。这不是“跟风”,而是普通人对“财富缩水”的本能抵抗。
普通人的钱该放哪儿
五年期存款的退潮,本质上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自我革新。对普通储户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使我们打破"一存多年"的传统思维,建立更科学的财富管理框架。
经济学家李稻葵指出,目前以及未来两三年可能都是一个低利率的大环境,呼吁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布局,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尝试更多元化的配置资产。
具体而言,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留出足够的个人现金,用于满足个人生活、父母养老、孩子教育等基本开支;余下资金主要配置于国债、存款等安全资产(核心);小部分资金参与指数基金、股票等增值工具(卫星);同时适当增加一点黄金类的金融产品,以对冲货币贬值;最后可以适时买点保险,既是投资也是保障。
网友看法
1、网友欧阳生活随笔:现在三年期1.9都算高的了,完全比不过通胀,普通人真难,财富被迫缩水。
2、网友灿烂宇宙Kx:利率下行周期中 长期负债息差小风险高 银行下架五年期长存产品应该是规避风险吧。
3、网友梦的方向叫闯:[比心]
4、网友仲星夏:哪有闲钱搞“卫星”
5、网友东方红曰升空:【台独分子沈伯洋、八炯、闽南狼,三鬼的未来命运走向 - 今日头条】 点击链接打开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