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赛力斯为何豪掷百亿买华为“副驾”

来源:大都督陆逊 时间:2025-09-30 23:56 阅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几年前那个需要靠卖地求生的小康股份吗?如今更名赛力斯后,靠着问界系列的汽车爆火,最近它竟然一口气掏出115亿元,只为了购买华为旗下引望公司10%的股份。

这笔相当于赛力斯最近两年净利润总和的投资,不禁让人想问:赛力斯这是要把身家性命都押注在华为身上吗?一个敢卖,一个敢买,这出百亿“联姻”大戏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很多人不知道引望究竟是谁?其实它是华为藏在车圈的一张王牌​

要理解这笔交易,首先要看懂引望是谁。表面上看,它只是华为今年初成立的一家智能驾驶公司。但揭开表层,这其实是华为将旗下所有智能驾驶业务整合后的独立实体,堪称华为车BU的“精华版”。引望手里握着从感知硬件到决策算法,从云端训练到仿真测试的全栈技术。简单说,它就是未来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更关键的是,引望采用的正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中跑通的“零部件模式”。华为不造车,但通过引望向车企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与车企的直接竞争,又能让华为的技术最大化落地。对华为而言,引望是其智能驾驶技术规模化的关键载体;对赛力斯来说,这却是维系其未来竞争力的命脉所在。

赛力斯的算盘是怎么想的呢?用百亿买一张未来的船票

赛力斯这115亿花得看似豪横,实则精打细算。首先这是笔战略投资,而非简单财务投资。通过入股引望,赛力斯能锁定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优先供应权。在智能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今天,这相当于用百亿买断了未来技术的“VIP通道”。

其实更深层的是,赛力斯在赌一个更大的局:引望的未来价值。如果引望成功上市,这10%的股份可能带来数倍回报。更重要的是,赛力斯借此与华为完成了深度绑定,从简单供需关系升级为命运共同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权结构,比任何合作协议都来得牢固。

不过这笔投资也折射出赛力斯的隐忧:就是过度依赖华为技术。虽然问界车型销量亮眼,但赛力斯自身的品牌溢价和技术护城河依然单薄。这115亿,既是买保险,也是交学费。

华为的打算又是什么呢?既要技术变现,又要生态扩张

华为这步棋下得更是老辣。通过引入赛力斯作为战略投资者,华为一箭三雕:首先获得百亿现金,为智能驾驶研发补充弹药;其次通过股权绑定重要客户,确保业务基本盘;最重要的是向整个汽车行业展示合作范例,吸引更多车企加入引望生态。

这种开放策略看似与HI模式、智选车模式并存,实则暗含华为统一智能驾驶江湖的野心。当更多车企使用引望方案,华为就能掌握数据、标准和生态的主导权。赛力斯的115亿,既是资金支持,更是为引望站台的最佳广告。

那这次收购有没有风险或者未知因素呢?两方甜蜜合作下的博弈难题​​

这场联姻看似美满,却暗藏玄机。首当其冲的是技术依赖风险。赛力斯将核心的智能驾驶能力完全外包,长期看可能影响自身研发能力的积累。一旦双方合作出现变数,或将动摇赛力斯的产品根基。

其次是同业竞争问题。引望作为独立供应商,未来必然与其他车企合作。当问界与理想、蔚来使用同款智能驾驶系统时,赛力斯的差异化优势何在?这需要赛力斯在共享技术与独特体验之间找到新平衡。

其实要我说,最棘手的还是控制权博弈。虽然赛力斯获得一席董事会席位,但在技术路线、数据归属等核心问题上,华为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不对等合作能否长期稳定,考验着双方的战略智慧。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次的收购,其实是当下联盟时代里的一种新商业范式

赛力斯与华为的这次合作,标志着汽车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已成过去,联盟与生态的竞争正在上演。这种“深度绑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可能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新范式。

放眼整个产业链,类似合作正在频繁发生。大众与小鹏、斯特兰蒂斯与零跑,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正在重新组合。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中,我们不禁要问:当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合作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该如何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是陆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网友看法

1、网友A似水年华481:写得挺好,看完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