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现在的世界已经「疯」的看不懂了,可能是我老了……
现在打开各种社交软件,比如某红书,上面都是一片玉米地,弄的就连央视都报道了。
一群年轻人,每天拿着玉米棒子使劲搓,搓得油光锃亮,然后发帖子:玉化成功了!冰透碧玺带碎冰!
我第一次看到这玩意儿,还以为是什么新型迷信活动,但你猜怎么着?
这事儿现在已经从小众圈层杀到了生鲜电商。
我看有电商平台上9.9元一根的文玩玉米,上架一周销量暴涨300%,直接冲到了鲜花绿植类榜首,而且还经常断货。
更离谱的是,颜色独特的所谓「精品」玉米串,价格可达上千元,部分稀有品相甚至被炒到上万元。
那我们今天就聊聊,这盘串之后开始盘玉米,是怎么回事。
门槛很低,但上限很高
怎么说,文玩玉米这玩意儿,本质上跟你在潘家园看到的那些核桃、手串没啥区别。
但它厉害就厉害在,把一个本来挺装的事儿,变得特别接地气。
你想啊,以前玩文玩是什么人?
要么是中年大佬,手里攥着价值不菲的核桃,一边转一边跟你讲人生哲学。
要么是有钱人,收藏个什么紫檀手串、蜜蜡吊坠,动辄几万几十万。
普通人里面哪怕有些看着眼馋,但门槛摆在那儿,够不着。
但文玩玉米不一样。
它是个什么东西?就是种玉米。
爆裂玉米、宝石玉米、琉璃玉米……这些本来就存在的品种,经过人工培育改良之后,颜色好看点,纹理独特点,就成了文玩。
最便宜的毛料,也就是没盘过的原材料,几块钱一根。
稍微处理过的半成品,几十到几百。
你看,这价格多亲民。
不用攒几个月工资,不用跟家里人解释半天,拿出买奶茶的钱就能入坑。
这就是文玩玉米这波热潮最聪明的地方,降低门槛,让所有人都能玩得起,可能的受众群体一下子就打开了。
但这事儿的本质,真的只是便宜吗?
生活里面便宜的东西很多,怎么就文玩玉米出圈了呢?
便宜只是表象,核心在于它满足了年轻人一个被压抑很久的需求:我想要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想想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是啥样的?
早上起来刷手机,看到的信息都是算法推给你的。
上班用的电脑软件,是公司统一配的。
下班点外卖,也是平台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的。
说的直白一点,现在就是谈个恋爱,都得在各种社交App上按照固定模板聊天。
一切都是标准化的、被设计好的、可复制的。
你在这个世界里,只是一个数据点,一个被分析的对象。
你没有选择权,更没有创造权。
也许对于中年人来说,这种确定性统一性,没什么不好,但对于还没有接受社会毒打的年轻人来说,就不爽。
文玩玉米不一样。
每一根玉米的纹理、颜色、形状都不同。
你买到的那一根,全世界只有这一根。
而且,它的最终样子不是出厂时就定好的,而是你手一点点盘出来的。
手上的油汗渗进玉米纤维,跟玉米自身的蜡质混合,经过氧化、压实,最后形成包浆。
这个过程,就是年轻人和这根玉米的独家记忆。
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愿意每天花时间搓玉米?
他们要的不是玉米本身,而是通过这个动作,找回一点点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且,这事儿还自带社交属性。
你盘出个好看的玉米,发到某红书上,配上几句话,什么三个月了终于见到包浆了。
底下马上一堆人点赞评论:这颜色绝了!是什么品种?盘了多久?用的什么手法?
这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这时候文玩玉米就不只是个玩具了,它是年轻人进入某个群体的通行证,是展示品味和耐心的道具,是在网络上建立身份认同的工具。
商家和消费者的共谋
可能有大佬说了,既然大家都是图个好玩,为啥有些玉米能卖到上万块?这不是炒作吗?
是,就是炒作。
而且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炒作。
商家怎么操作的?很简单。
他们把玉米按照颜色、形状、饱满度分成三六九等,建立一套分级议价体系。
普通的毛料几块钱,稍微好看点的半成品几十上百,颜色独特的精品上千,稍有点稀有特征的直接标上万。
由于主要受众是年轻人,他们还学会了玩盲盒。
10块钱一个的毛料盲盒,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品种、什么颜色。直播间里100块开5根,主播在那儿大喊:来来来,这根是琉璃黄!这根是碧玺绿!中了中了!
观众在屏幕那边跟着起哄,氛围一烘托,钱就刷刷往外流。
这套路跟炒鞋、炒盲盒、炒盲盒有啥区别?
没有。
都是人为制造稀缺性,然后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情绪冲动收割韭菜。
更讽刺的是,很多消费者明明知道这是套路,但还是愿意往里跳。
为啥?
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心理安慰:我买的不是一根破玉米,我买的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
但实话实说,文玩玉米就是图个好玩,没必要追求高价,更别听什么收藏保值的鬼话。
一根玉米棒子,能保个什么鬼值。
那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
我觉得啊,文玩玉米这个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年轻人在消费降级大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调节。
你想想,前几年大家消费什么?
奢侈品包包、高端电子产品、网红餐厅、旅游打卡。
那时候消费主义叙事是: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你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花钱买体验买品质。
但现在呢?
经济新常态了,工作不稳定,收入预期降低。
于是年轻人开始寻找更低成本的情绪出口。
文玩玉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火起来的。
它便宜,但能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它简单,但能让你找到掌控感。
它小众,但能让你建立社交身份。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消费策略:在有限的预算内,最大化情绪回报。
你控制不了房价,控制不了老板,控制不了算法,但你至少能控制手里这根玉米会变成什么样。这种控制感哪怕微弱,也能给年轻人一点心理安慰:你看,我还是能决定点什么的。
这就是为什么文玩玉米能火。
它不是一个商业奇迹,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
但我还是要说,文玩市场水很深。
商家能坑你的,那就一定会坑你。
所以,玩归玩,别上头。
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判文玩玉米,而是想提醒大家:在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里,保持清醒。
各位大佬觉得呢?
网友看法
1、网友好学清风u:年青人闲的无聊,可中请加班,干起活来就忘了其它!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