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终于在9月24日17时前后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我国。在维持超强台风级别77小时后,“桦加沙”登陆时已减弱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台风登陆时,海陵岛遭遇暴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大角湾,当日清晨时还是晴空一片,下午则风雨大作,沿海沙滩地带变成汪洋。与此同时,广东珠海部分小区发生海水倒灌,低洼地带的积水几乎淹没车顶。广州水文分局9月23日就将防风水文测报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为了迎接珠江河段可能出现的严重涨水过程,当地水文气象部门同步发出了风暴潮红色预警。
9月24日下午13点,珠海市香洲区唐家仁恒附近的海水倒灌情况。图/受访者提供
此次台风发生时正值天文大潮期,即地月日处于或接近一线,这时会引发较大的潮汐幅度,带来高潮位,如果与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叠加,则会形成严重的海水倒灌。“桦加沙”到来前,广东多地都将沿海低洼地区和危房户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关闭沿海危险区域浴场和游乐设施。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台风“桦加沙”已于今天早晨由强热带风暴级减弱为热带风暴级。从轨迹来看,“桦加沙”预计将以每小时15至20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将于25日下午到傍晚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而后转向西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不过,沿海各地仍要警惕,台风登陆后,风雨影响不会立即结束。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5日8时至26日8时,广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南海北部、北部湾、广东沿海及西南部地区、珠江口区、广西沿海将有6至7级、阵风8至9级的大风。
集“强”和“大”于一身
24日凌晨3时起,陈庭辉开始听到强风拍打玻璃的巨大声响,一整晚难以入睡。他来自香港,目前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担任副教授。作为一名久经台风的香港人,自己又长期研究台风,陈庭辉仅凭耳朵就能大概分辨出台风的风力大小。他的直观感受是,“桦加沙”台风的风力比“山竹”要强。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台风“桦加沙”自生成以来,强度不断升级,21日夜间至22日白天峰值强度曾达到62米/秒。“按照中国的标准,风速超过61.2米/秒,就相当于‘顶配’18级台风了,这是非常罕见的极端强风。一般而言,到了8级风时,人向前走路已困难,10级风会让大树连根拔起、建筑物损毁;对海面而言,12级风就会形成狂涛巨浪,18级风更是难以想象。”陈庭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9月24日早晨,台风“桦加沙”从珠江口南侧经过,广东多地阵风达到12级以上,其中,珠海已位于台风的7级风圈之内,珠海香洲区的庙湾主站位于台风中心北侧,监测到了17级阵风(59.1米/秒)。
“24日上午11点半开始风变得更大了,家里的钢化双层玻璃都被风吹变形了,到了13点,感觉房子都在晃动。并且,珠海出现了速度极快的海水倒灌,1小时后,就从车子的门把手淹到了车窗。”黄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住在珠海市香洲区的唐家仁恒附近,住宅离海的直线距离为1公里。
9月24日中午,珠海市香洲区唐家仁恒附近的海水倒灌情况。图/受访者提供
相较而言,此前,2018年台风“山竹”是2014年“威马逊”之后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时强度为14级,不过其灾害范围巨大。当年,珠江口地区出现严重风暴潮,部分沿海堤坝被冲毁,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房屋、农田受损严重,共有超过300万人受灾。香港也是“山竹”的重灾区,陈庭辉对此深有体会,“巨大的风与暴雨,致使房间漏水,把厨房都淹了”。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所长余晖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山竹”的中心在进入南海前经过了菲律宾吕宋岛,地形摩擦的削弱作用显著,因此进入南海后一直维持在强台风级别。而“桦加沙”直接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其内核区域受地形影响小,因此得以维持在超强台风级别,直至临近登陆。
“相当于一路上畅通无阻,直奔中国广东沿海。”因此,在陈庭辉看来,“桦加沙”相当于一个无损版的“山竹”。而且与“山竹”类似,“桦加沙”的体型同样很庞大。从卫星图像上看,登陆前,巨大的逆时针云团系统包围着清晰的台风眼。余晖解释,“桦加沙”的环流尺度巨大,云系直径达1000公里,7级风圈半径进入南海前将近500公里,进入南海区域后仍结构稳定,7级风圈半径能达到340—360公里。
这属于典型的大型台风。为何“桦加沙”集“强”和“大”于一身?
余晖指出,“桦加沙”属于西北太平洋典型的秋台风,早期的胚胎于9月16日在距离关岛西偏北方向约800公里的洋面上空形成,随后该胚胎于9月18日加强成为18号台风,之后穿过巴士海峡进入我国南海。其途经的西北太平洋洋面海温高,并且拥有很厚的暖水层,再叠加强盛的西南季风,共同为“桦加沙”提供了远超一般台风的能量和水汽供应。
不过,在“桦加沙”登陆前夕,其中心最大风力已减弱为13级。陈庭辉解释,这与强台风发育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眼壁置换”效应有关。在“台风眼”周围像墙一样的强烈对流云带叫作“眼壁”,这里有最强的上升气流,风力和降雨猛烈。当强台风持续时间较长时,在台风的原有“眼壁”之外,会形成一圈更大的环状云雨带,此时,内“眼壁”逐渐收缩。置换过程中,由于外“眼壁”会切断原有主“眼壁”的能量输送,台风常常会被暂时减弱,而一旦等到新旧交替完成,台风可能重新增强,影响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
陈庭辉从卫星图上观察到,“桦加沙”台风临近登陆时“有两个明显的同心圆结构”,也就是说,正处于“眼壁置换”的过程中,因此中心风力受到削弱。此外,当台风靠近华南地区时,其北侧受到华南陆地的摩擦力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9月24日中午,珠海市发生海水倒灌,一辆车行驶在水中。图/受访者提供
近十年,台风强度显著增加
“桦加沙”台风的中心风力虽然在登陆时有一定减弱,但13级风力的破坏力也相当惊人。陈庭辉解释,并非只有台风的中心影响最大,其外围也会遭遇狂风大雨与风暴潮。对北半球台风而言,台风过境时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危险半圆”,即台风行进方向的右侧半圆,因为台风的移动速度会叠加到环流风速上。对于从东向西移动的“桦加沙”而言,台风圈的北侧则是最危险的区域,也就是珠三角一带。
此前,多家媒体预测“桦加沙”可能成为今年的中国“风王”,各地纷纷采取各种应急防御措施。中央气象台从22日起就发布了台风橙色预警,广东珠海、江门、中山、惠州等10市相继宣布实施“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9月22日下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抗击18号台风工作会议,宣布全面进入防御台风临战状态。
防风一线的珠海,9月23日中午12时起,全市开始实行“五停”。陈庭辉注意到,9月22日开始,超市物资就出现抢购现象。作为大学老师,他从23日开始停课在家,并且提前备好了3—5日的生活和应急物资,包括食物、饮用水,胶带、蜡烛等。“由于政府的警告,大家都很重视这场台风,也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去准备。”陈庭辉说。
他指出,除了物资准备,很多人还会提前考虑把车停在相对安全的高地,沿海地带一些小区得到了疏散撤离通知。
9月24日,广东阳江阳西县,一名警察清理路面上被大风吹倒的树木。摄/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梁俐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吉大商圈情侣南路的一栋高层住宅,小区距海只有约200米。梁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9月23日收到了沿海高层住户要求撤离的通知。接受采访时,他和家人正临时居住在珠海庆华国际大酒店。梁俐提供的通知显示,情侣路沿线住宅30层以上(含30层)所有人员必须撤离;10层到29层临海迎风面人员全部撤离;9层(含9层)以下临海迎风面住户动员撤离。此外,通知还提醒,临险人员或者优先投亲靠友或者可前往街道提供的庇护场所避险。
据了解,到24日傍晚左右,珠海的海水已从小区退去,但风仍然很大。从24日傍晚到25日上午,广州、珠海、江门、湛江、茂名、阳江等多地陆续宣布解除“五停”措施。目前各地相关损失仍在统计中。
陈庭辉认为,台风最严重的灾害往往不是大风或暴雨,而是风暴潮。“风和雨的影响只有一阵”,但如果严重的海水倒灌,会造成基础设施的大量损毁,造成更持久的影响。以2017年“天鸽”台风为例,当时也正赶上天文大潮,澳门多地发生严重内涝,水位一度淹到二楼甚至三楼。大量汽车、店铺被淹没,电力和供水中断,这是澳门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
“台风造成的巨浪,浪高可以达到七八米甚至超过10米。这样一个浪打过来,能量是非常大的,能够冲毁很多东西。而要有效防范风暴潮,最关键的就是提前做好全面的应急预案,将高危人群及时撤离转移。”陈庭辉说。
提前做好防御的前提,是及时、精准的台风预报。陈庭辉认为,本次“桦加沙”台风的预报预警相对及时。“特别是随着台风越来越逼近中国沿海,预报的信息也越来越清晰、精准。所以,我上周六就提前去囤菜了,因为从专业角度,我看到各个团队的预报结果都相对一致,说明误差不会太大。”他说。
多位专家指出,现有的台风预报技术,基本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未来3—5天的台风路径,但在强度和结构方面,预报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近五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式发展,相对传统的数值预报,越来越多的团队将气象AI大模型用于台风预报。
余晖指出,台风预报方面,气象AI大模型技术相较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表现出了长时效预报能力的明显优势。然而,作为一种数据驱动型技术,气象AI大模型目前仍没有办法突破其建模数据的局限性,因此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预报能力仍显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科研人员已提出了两类解决方案。一类是将机器学习模型与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相融合,这类混合模型可以融合二者的优势,同时提升台风路径、强度和结构预报的潜力。但是,这类模型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很高。另一类是从数据端入手,构建基于更优质数据的AI模型。
“未来,要想进一步提升台风预报能力,继续加强台风机理研究之外,必须大力加强台风数据的获取和生产能力。但这一点,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台风发生时伴随狂风、暴雨以及滔天巨浪,对现有气象观测手段和数据收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余晖说。
陈庭辉也指出,应进一步提高台风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度,“数据越多、越真实,通过AI大模型模拟出来的结果才会越准确”。他解释,台风大部分时间都在远洋,可收集到的观测数据极少。目前,中国主要通过卫星、浮标等有限渠道获取远洋台风的数据。未来,可以通过对台风开展飞机观测,来提升台风遥感和直接探测能力。
实际上,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在9月的短短20天内,华南地区就接连遭受了4个台风袭击,从“塔巴”“米娜”,再到这周的“桦加沙”以及即将登场的“博罗依”。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统计,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9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同期偏多1.7个;有7个登陆我国,较多年同期偏多0.9个。
为何我国越来越频繁地遭遇台风袭击?是否与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关?
根据余晖团队的评估,随着全球变暖加速,台风活动表现出三个新的特点:首先,台风强度显著增加,近十年来,西北太平洋的强台风及超强台风占比已超过40%,较历史常年平均增加了近7%。其次,台风盛行路径发生了变化,其影响范围明显北扩。具体表现为台风达到生命史最大强度的平均位置明显北移,而且更靠近我国沿岸,造成台风登陆我国的强度增大,致灾性增强。
陈庭辉进一步补充说,“北扩”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新的趋势:全球台风越来越向极地移动,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未来会逐渐增多,而这些地区应对台风的经验远不如华南地区,一旦正面遭遇强台风或超强台风,容易导致更大的灾害,必须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最后,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台风灾害影响的极端性也在增强。一方面,台风强度增大伴随着降雨率增强;另一方面,大气的增暖增湿使得台风登陆后衰减速度减慢,风雨影响持续时间延长,极端大风、暴雨及洪涝的灾害风险均在加剧。
“今年的‘桦加沙’又将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台风。”余晖说。
(文中黄琳、梁俐为化名)
记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
实习生:胡可欣
编辑:杜玮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