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
随着台风“桦加沙”在阳江登陆。深圳市三防办信息显示,深圳全市未接报人员伤亡信息,城市运行整体平稳,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防御目标。
从两年前的“9・7”极端特大暴雨,到抵御多次台风,深圳这一次又扛住了超强台风的考验,交出一份零伤亡的韧性城市答卷。
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等七个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易受台风极端天气影响的深圳,犹如压力测试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但通过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以系统性的城市治理应对,让仅有45周年的经济特区,成为全球高密度城市治理的一个样本。
系统性应战
9月22日,“桦加沙”还没过巴士海峡,但深圳的防台工作就已经在社交媒体出圈,随着城市环卫工人开始清除树木倒伏风险,“深圳不语,只是一味低头砍树”就成为了网络热词。
早在一周前,深圳的台风防御工作就已启动。9月16日起,深圳市气象局依托“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发布“桦加沙”的相关视频,让台风实时动态及风险预警广泛传递,这比普通台风预警提前了132小时。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三防办专家张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台风到来前,相关部门就根据气象监测、预报及历史案例分析,台风‘桦加沙’可能给深圳带来三方面主要风险。分别是16级以上极端强风会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塔吊、户外广告牌、行道树造成严重威胁;台风叠加天文大潮,沿海低洼区域海水倒灌风险升高;强降雨叠加风暴潮影响,可能引发城市内涝。
为此,深圳对“桦加沙”进行了系统性应对。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鸿雁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此次台风影响期间,深圳全市水、电、路、气、讯基本保持正常,未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断气、断路、断网现象。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台风造成严重影响前的窗口期,城管部门已组织力量集中修剪树木:共排查树木超100万株,完成12.5万株树木加固,清理1680株倒伏树木。这不仅有效防范了台风来袭时树木倒伏伤人、砸坏设施,还为灾后城市秩序快速恢复争取了宝贵时间。以往台风过后,树木倒伏常是影响交通、阻碍救援的重要因素,此次提前修剪大幅降低了这类问题的发生概率。
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线工程”保障上,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同样提前行动:对重要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组建专业应急抢修队伍并提前部署到位。
“五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期间,深圳市水务局联合应急部门强化近岸风暴潮影响区域的海堤风险管控,落实海堤封闭管理措施;同时加强易发积水内涝点风险管控,预置461台抽排设备,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全市水务系统共出动11162人次、3382车次,排查并整改隐患78处。
此外,深圳市供电局全力保障主网安全,督促5座直调电厂开展黑启动、厂用电相关设备检查,协调深圳LNG电厂做好防御;市通信局在全市风险区域预置1568名应急抢修人员、131辆应急抢修车、45台卫星电话、341台发电油机、14辆发电车等应急装备,随时准备开展抢险救援。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全球超大城市,人群、建筑物高度密集,且常年受自然灾害侵扰——每一次城市停摆,都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一位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中层管理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停工一天,产值约减少1亿元。深圳拥有同等规模的企业可能有几十家,这意味着深圳每一次停摆,都损失巨大。”
而此次,与深圳周边城市不同,深圳选择实施“分步五停”措施。这一举措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考量,又兼顾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马鸿雁表示:“考虑到学生群体安全,我们优先落实停课措施,让学生提前居家,远离户外风险;随后,为保护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工作群体,又暂停各类线上平台服务,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外出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可能。每一步措施推进前,我们都反复权衡不同群体的安全需求,力求全面覆盖、重点保障。”
长期规划建韧性
除提前系统性应对,多年来对韧性城市的长期规划建设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位城市规划研究员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背山面海,洪涝潮交织,致灾因子多,兼具地形复杂、建成度高、高密度的城市特征;同时面临‘上有山洪入城、内有突发雨涝、下有海潮顶托、外有台风暴潮袭击’的防汛压力,雨、洪、潮三者时常两两叠加,甚至三者同时发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深圳近年一直从三个方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第一,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环节。通过市政需求弹性预留、市政场站规模冗余、管网区域互联互通、应急调配机制设计等措施,全面提升市政系统安全韧性水平,筑牢城市韧性底线。
第二,强化空间管控以保障市政安全。坚持“保空间、保规模”原则,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空间管控,划定黄线(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线)、蓝线(河流水域控制线)、洪涝风险控制线等,提升超大城市安全保障治理水平及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能力。
第三,强化空间资源复合利用,提升城市应急能力。考虑到深圳空间资源紧缺的特点,《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两种资源利用方式:一是多地块联合使用,如利用相邻的公园、文体中心、广场等多功能地块联合作为避难场所,应对单地块规模不足的问题;二是多功能复合叠加,如充分利用会展中心空间容量大、配套完善、改建工程量小等优势,用作应急避难场所或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实现“小地盘”上超大城市资源的精细高效应急利用。
规则落地,则体现在工程防御、城市保障、灾情预警三大领域。
在工程防御方面,深圳提出“启动流域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强地下空间防汛能力”等任务。2024年,深圳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整治易涝点18处;推动全市各区5000多处地下空间开展防汛能力提升工作。根据规划,2025年将开工建设深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在城市保障方面,深圳持续提升用水、用电等城市生命线供给能力。2025年,深圳将实施水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改造提升4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同时建成投用光明燃机电厂、东部电厂二期,进一步保障能源供应。
在灾情预警方面,深圳构建智慧预警体系。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能力,立足深圳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时间短”的水文特点,全市已建成421个雨量站、329个市级水文监测站,实现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河道洪水预见期由1小时提升至3小时。
此外创新“5025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强化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其中,第一个“5”指搭建“市—区—街道—社区—综合网格”五级网格体系,用于信息传播;“0”指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综合网格;“2”指延伸“社区+小分格(综合网格片组)”两级网格气象服务“触角”;第二个“5”指以“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台、有培训”的体系化支撑,保障模式落地。
同时深圳气象部门创新“预报+科普”服务模式,将专业气象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产品,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之都,深圳的“技防”应用不仅局限于灾情预警,更深入灾害风险高发区域。
汛期边坡安全隐患就是典型场景:2021年以来,罗湖区率先运用全空间智能感知平台,创新“AI+物联网”“监测设计+专业示范”等方式,对29处危害程度较高的边坡实施全面监测;福田区则在5个危险边坡建设自动化专业监测示范点,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实现24小时监测——当有人员闯入危险范围时,视频监控可实时识别并发出报警,提醒涉险人员尽快撤离。
极端天气新信号
尽管深圳成功抵御了本次台风,但“桦加沙”仍给深圳带来了一定影响。除了城市“按下暂停键”的一天,深圳市三防办公开信息显示,截至9月24日14时,深圳全市倒伏树木818株。
在“桦加沙”登陆地阳江,据央视新闻报道,广东消防部门统计,截至24日下午,阳江消防共接报台风相关警情58起,数量位列广东省第二,其中大部分为清理倒伏树木、处置房屋进水等。
在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9月24日16时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当日15时,共收到700宗塌树报告、82名市民在风暴期间受伤的报告,以及16宗水浸报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晴岚表示,近年来,台风呈现出三个趋势:一是在近海的衰减速度变小;二是快速增强的个例增多;三是沿海登陆台风的强度整体呈增强趋势。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爱兵表示,城市防洪排涝还面临“工程标准需兼顾效能与成本”的现实难题。任何工程都有设计标准,不可能无限制拔高。以洪涝工程为例解释,若将内涝标准一次性提至1000年一遇,预算可能达千亿级,但政府需平衡地铁、教育、医疗等多领域投入。因此,城市只能在兼顾效能与成本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工程设计——如果遇到极端特大暴雨,出现局部积水属于正常情况。
“市民希望任何时候都不被淹,但这不符合客观规律。”胡爱兵补充道,在全球范围内,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每年也会出现内涝。
李晴岚则强调,提升预报精准度是防台减灾决策的关键。“台风灾害预报如果低估,会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如果高估,又会导致过度防御,造成无谓消耗。只有准确预报出风雨、风暴潮的强度和发生时间,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预报精度的提升,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海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发展。”李晴岚说。
“洪涝防治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胡爱兵表示,从海绵城市的源头减排,到智慧系统的精准预警,深圳的防洪排涝工作始终在“发现问题—应对问题—优化提升”的循环中推进。“既需要朝着既定标准推进建设,也要不断应对新问题、维护旧设施——提升城市洪涝防治能力,永远在路上。”
但从本次桦加沙的应对过程中,“创新”的技术亮点也开始显现。如无人机的应用,平安联合交警部门,启用无人机开展高空巡视与语音预警工作,覆盖南山、福田等14个街道小区,通过"空中喊话"的形式,循环播报台风避险知识与防御要求。
本报记者陈思琦、曹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