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是俞孔坚教授留给世界最后的告白。
9月23日,这位知名建筑学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遭遇坠机事故不幸遇难,终年62岁。
当天,他个人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最后一段影像,记录了他在这个地球上最大天然湿地、“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情景。
俞孔坚教授身穿红色T恤的背影,消失在潘塔纳尔的落日余晖中,但他给世间留下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值得后继者汲取并发扬光大,去持续推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这份宝贵遗产,是从“海绵城市”到“大脚美学”的规划革命。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这种理念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汲取灵感,倡导利用自然系统实现雨洪管理、水净化与生态修复,解决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问题。
这意味着,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俞孔坚看来,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但当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面临污染、干旱断流、洪水等问题。与其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不如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他进一步提出回归生态自然、强调天然质朴的“大脚美学”和“大脚革命”,批判过度人工化的“小脚主义”审美观。他表示:“所有用力过猛的‘设计’,都是对生命的误读。”这一理念挑战了追求奇花异木、形式至上的传统景观设计观念,引导行业重新审视什么才是健康、可持续的美。
这份宝贵遗产,是从理论构思到大地作品的实践行动的总结。
建筑学家不仅需要构建理论,更需要用作品说话。俞孔坚教授是建筑思想家,更是实践者。他创办的“土人设计”已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1000多个项目,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实际景观。
所谓“土人”,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情怀和自然理念,既是“土地与人”的关系表达,也是对大地与自然的一种深切承诺。
比如,他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上海后滩公园等项目,展示了如何将退化或废弃的土地转化为富有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空间。这些项目不仅是技术创意的呈现,更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导。
按照俞孔坚教授的说法,城市景观是要发挥功能的,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艺术。在他的作品中,人们能亲眼见到这种“生存的艺术”如何在现实中生根发芽。
这份宝贵遗产,是从中国智慧到中国方案的政策实施过程。
学者的更大价值,需要写在大地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俞孔坚的影响力超越了学术和专业领域,直接参与到了国家生态政策的塑造。
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他的“海绵城市”理念在2015年被纳入国家政策,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推广实践。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是,他提出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些从学术理念到国家政策的转化过程,毫无疑问体现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者典范。
俞孔坚教授的“反规划”理论,即优先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已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这一颠覆性思路改变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城市扩张模式,推动了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难能可贵的是,俞孔坚提供的规划战略,不仅服务于中国,还贡献于世界。比如,“海绵城市”理念就为解决全球城市水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丹麦哥本哈根正实施的项目中包含了他倡导的设计原则,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则成为东南亚“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从理念创新到实践行动,再到政策实施,俞孔坚教授的批判精神贯穿始终。其核心在于对既有范式深刻的反思勇气、不妥协的质疑态度,以及破旧立新的建设性追求。他的批判并非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源于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怀,目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行合一”是至高境界的实践智慧。俞孔坚用他一生的探索和实践,诠释了什么叫“知行合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巴西寻求“海绵地球”的奥秘与真谛,这种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精神,也是他留给人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俞孔坚在视频中留下的追问,需要更多的人来回答。
每日经济新闻
网友看法
1、网友潇洒金桔1D:学者典范所作的成就,贡献推动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2、网友清风传递正能量:本质上,他跟蔡国强是同一类人
3、网友率真幸运星云:可惜了
4、网友郑华46695927:作为一个陌生人,对我来说,没啥感觉。尤其搞建筑的。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