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纽约联合国总部,万国旗帜迎风飘扬,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正在紧张进行。全球目光聚焦这里,本该是一场寻求和平、推动共识的外交盛会,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政治的分裂与复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选择承认巴勒斯坦国,把声音投向弱势方,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站在另一端,继续偏袒以色列,言辞犀利地指责多边努力,场面瞬间火药味十足。我的疑问是:就特朗普这个态度,如何获得他心心念念的诺贝尔和平奖呢?
法国总统马克龙反对特朗普的声音显得格外坚定,他在接受BFM采访时指出,特朗普追求诺贝尔和平奖,但只有停止冲突,才可能摘下这个奖杯。马克龙直言,他所在的法国之所以比美国做得少,是因为法国不向加沙提供战事延续所需的武器。话里有力地指向现实:和平的选择,不只是口号,更是行动。行动可以杀伤战争,也可以延续战争,这其中的分寸,是全球领导者必须掌握的艺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讲话带着深沉的呼声:“任何理由都无法为集体惩罚巴勒斯坦人民和系统性破坏加沙辩解。”他的语气中藏着一种无奈,也有迫切:必须实现永久停火,释放被扣押人员,允许无阻碍的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古特雷斯强调,坚持“两国方案”是实现中东持久和平的唯一道路。可这一条简单清晰的路径,在多边博弈面前,总显得步履维艰。
特朗普的态度却像一股强劲逆流。他指责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是在“鼓励冲突”,甚至称这是一种“对哈马斯暴行的极大奖赏”。他的视角里,和平谈判的复杂性被简化为单一的敌我对立:支持以色列,就是正义;声援巴勒斯坦,就是纵容敌对。这样的逻辑,让联合国大会这个多边平台,瞬间成了单边立场的舞台。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华尔兹进一步抛出指责,把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支持,视作停火谈判破裂的根源,却闭口不谈以色列袭击哈马斯在卡塔尔的谈判代表事件。言下之意,责任永远在别人,偏袒永远在自己。
法国和沙特主持的高级别国际会议,是为落实“两国方案”而设。多国领导人出席,试图推动和平的实际操作,但特朗普及其代表的表态,无疑为会议平添阻力。这种立场,既是战略选择,也是政治秀场:在多边舞台上,美国明确告诉世界,自己的盟友、自己的偏好,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坐标。其他国家的和平努力,被贬低为国内政治的作秀,其实是对国际舆论的一种挑衅。
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缺席,更像一场精心安排的外交“把戏”。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称,会议在犹太新年召开而让以色列缺席“令人遗憾”,华尔兹对此表示失望,却依然强调消灭哈马斯的重要性。矛盾在于:当被视作冲突源头的一方缺席时,批评却依旧落在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身上。这种逻辑反映的不只是立场偏袒,更是一种国际规则下的力量游戏。
美联社评论称,美国与大多数国家在加沙问题上的分歧,显现出孤立状态。实际上,这种孤立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战略选择的自然结果。特朗普偏袒以色列,不只是出于对以色列的支持,也是一种对国内政治基础的回应:在他看来,国际舞台是延续国内政策立场的延伸,每一次发声都带有浓烈的政治计算。
看起来,这是一场外交语言的博弈,但背后是加沙地带的血与火。无阻碍的人道援助为何迟迟难以到达?被扣押人员的命运为何成为谈判筹码?每一次会议,每一次演讲,都是权力与道义的拉锯。特朗普的强硬表态,让和平之路更显曲折,却也暴露了国际秩序在利益冲突面前的脆弱。
联合国本应是全球共识的平台,而现实中,单边主义与多边努力的冲撞,让和平议程变得零散。特朗普的言辞、以色列的缺席、多国的承认行动、联合国秘书长的呼吁,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国家利益与道德压力,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影响谈判的走向。
法国的马克龙提出的理性警示,像一剂清醒剂:真正的和平,需要停止冲突,而不是通过武器延续战争;真正的和平,需要正视被忽视的人道主义困境,而不是单纯维护偏袒的盟友。国际政治的现实,就是在道义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在中东问题上,这个平衡,始终难以稳固。
纽约的联合国大厅里,旗帜仍在飘扬,话语仍在交锋。和平方案被反复讨论,偏袒与孤立交织上演。特朗普的态度让世人看到,美国在中东的立场并非中立调停,而是一种政治表演。多边外交的挑战,也因此被无限放大。
在这样复杂的格局下,国际社会的每一次发声,都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对现实冲突的一次回应。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在表态,表达的是对公平和正义的坚持;美国的偏袒,则折射出权力与政治利益的优先级。联合国,这一全球舞台,正上演一出充满张力的外交大戏。加沙的苦难、人道的紧迫、国家利益的博弈,都在这里交织成最真实的国际现实。
网友看法
1、网友南京庆哥:彼此都退一步海阔天空![ok][点亮平安灯][彩虹]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