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工作人员的辛苦忙碌之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将要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返回地球。同时也公布了神舟二十号的情况,被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之后,航天器窗口外层玻璃有裂痕,不符合安全要求,所以选择乘坐另一艘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而神舟二十二号备份飞船,大概也会在本月底进入轨道,与中国空间站对接。
严格来说,这种级别的损害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神舟飞船的窗口玻璃最起码有三层,一层有轻微损坏并不影响功能,这种设计都是需要留出余量的。但是从科学,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冒这个风险,载人航天事业,还是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航天事业存在很多意外,但是我们不能让宇航员冒不必要的风险,哪怕是百分之一的不必要风险也是不应该的。
比如说之前因为微流星体出现损坏散热系统,而不得不无人回归的俄罗斯联盟MS-22号飞船,还是把各种东西带回来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返回的时候温度超标,舱内温度达到了四十多度。但是实际上这完全在舱内宇航服的调控能力之内,可是任何存在常识的宇航工作者都不会赞同这个方案。
之所以说这个损害是轻微的,也是通过这次的返回方式所判断的。之前很多人判断的都是,先让神舟二十号无人返回,然后让神舟二十二号对接,带回宇航员。但是这次采取了不一样的方案,这足以证明神舟二十号的受损是很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我国空间站的设计建造原则,理论上空间站上的载人飞船座位数量,应该足够所有宇航员进行避险。神舟二十一号返回地球之后,和空间站连接起来的飞船就只剩下神舟二十号了,它需要暂时承担剩下三位宇航员的避险任务。
那么选择当下这个方案,就证明经过研判,神舟二十号还是足以完成避险功能的。从设计上来说,神舟飞船最外层的玻璃,更多的作用是隔热而非是保持气密性,所以只是在轨道上的话,不会有什么风险。但我们不能赌返回时候也是如此,所以选择了当下这个方案。
实际上针对空间站运行的各种意外情况,我国准备了多个不同的方案,就是为了不同情况。最为紧急的情况下,备份的神舟飞船将要在八天之内进入轨道进行救援,而现在这种情况,备份火箭发射的时间段就可以宽松一些。
这次面对的情况,虽然神舟二十号的损害轻微,但是也属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因为对接舱口都被占满了,所以需要进行很多不同的协调工作,好在目前看来,这次意外情况总算是处理的不错。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说未来空间微小碎片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所以这种意外发生的概率也会提高,未来也需要更多的备份方案。比如说在未来空间扩建之后,可能会常驻六名宇航员,那个时候如果需要撤离,可能就需要考虑更复杂的方案了,不过那个时候,我国的载人航天器选项应该比今天更多,倒也不必太过担心。
未来空间站的问题可能还会有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这一个。比如说关注国际空间站新闻的朋友应该知道,最近几年有好几次,国际空间站出现了泄露或者是疑似泄露的情况,不得不进行维修,这个就比载人飞船更麻烦,毕竟载人飞船有备份,但是空间站舱段这种东西,可不会有什么备份,这可是极为昂贵,制造周期很长的大型航天器,是不可能备份的。
好在因为结构的关系,这种大型舱段对于碎片的防护力是比载人飞船强很多的。但是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大多数也并非是直接撞击,而是老化问题。国际空间站的很多舱段都超期服役,结构上自然会出现问题。不过反正也到了快退役的时间,所以其实也没有谁打算修复,将就着用就行了。
我国空间站舱段设计寿命为十年,当下处于空间站寿命前期,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十年这是一个最低的使用年限,肯定是可以延长的不。过之后肯定会有些故障,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定期更换舱段,既减少故障风险,同时还可以升级各种设施。比如说根据新闻的说法,中国空间站二期虽然大小和一期差不多,但是会使用不少的新技术。
自然,这就需要持续的投入。国际空间站的情况说白了也是如此,技术上其实是可以拿出来一些解决方案的,但是谁都不愿意投入,那就散伙算了。现在美国那边流行的概念是商业空间站,笔者倒是相信他们能造出来,毕竟说白了空间站舱段就是一个大型航天器,美国在这方面倒是很有积累的,可是,其他配套的部分呢?
从上文里边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中国空间站的这些备份,是成本不菲的,比如说为了保证火箭的安全性,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冗余系统是很复杂的,但是从生命至上的角度来说,这就不算什么了。但是这对于纯粹商业化的空间站运营来说,就非常不现实了。
虽然说SpaceX的载人飞船可以复用,但是人家也没有多出来的飞船和火箭,专门给这些商业空间站做安全性备份,虽然如果愿意花十个亿的话,这事也不是不可以和SpaceX谈,但这从商业上来说就太不好看了。到时候这些空间站的安全性怕是会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状态。
现在商业化探索太空,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如果思考一下,面对复杂的风险,纯粹商业化的模式,能否在神舟二十号这类情况下保证安全呢?这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商业化导致失去了生命至上这个原则,这真的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吗?
太空探索是一条注定充满了意外的路,肯定会出现意外的损失,但我们依然需要从人道主义与生命至上的角度出发,走的更稳,才能走得更远,这个道理对航天同样重要。
网友看法
1、网友儒雅小猫P1A:不关注!
本财经资讯由天泉新闻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天泉新闻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