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新闻

如何在G20框架下解决非洲粮食危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5-11-28 00:21 阅读

2025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齐聚南非约翰内斯堡,这是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行,具有特殊意义。对于非洲而言,粮食安全不仅是生存的底线,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向《2063年议程》目标稳步迈进的基石。如何在G20新共识的框架下系统性解决非洲粮食危机,成为落实本次峰会成果、推动非洲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峰会强调加强粮食安全合作,构建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粮食市场。李强总理在峰会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面对粮食、能源等多重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在“团结、平等、可持续”的主题下,通过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成为与会各国的共识。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自主可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明确发展理念原则。遵循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原则 ,秉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在非洲开展三方和多方合作,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呼吁G20各国支持非洲国家增加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非洲本地化生产肥料、农药和小型农机具。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参照非洲联盟《马拉博宣言》的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规划。将粮食自给率、关键农产品产量、国民营养改善状况等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坚决兑现《非洲联盟全面农业发展计划》(CAADP)承诺,确保将至少10%的国家预算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资金应重点投向小型农户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推广等关键薄弱环节,撬动社会资本和私营部门投资。

完善粮食治理机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粮食安全应急响应与常态化监测预警体系。吸取埃塞俄比亚援助失灵的教训,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如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当地试点的SCOPE数字化分配与审计追踪系统,严厉打击粮食援助和补贴领域的腐败行为。

二、聚焦智慧赋能,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产韧性模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路、铁路、航空三网,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建设港口铁路,拓宽粮食出口路径,推动基础设施联通,促进中非洲国家与企业从投资建设者向发展合作者转型,努力培养非洲地方人才。

推广“气候智能农业”。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广的综合技术路线,系统性地在非洲大陆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林复合等技术。建立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种质资源库,以适应复杂气候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国家级示范区,将这些技术包进行本土化改造和集成示范,建设具有弹性的社区,确保科技成果切实为人民谋福祉。

构建本土科创体系。加强各国农业科学院所的研发能力,重点围绕本土作物的品种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肥力提升等方向开展研究。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农民和私营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深入研发适应非洲本土需求的工业农业技术,确保“实验室成果”“走进田间地头”。

加速数字技术应用。利用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为小农户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市场价格、农技指导和金融服务。支持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农业APP和信息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消弭数字鸿沟,推动全产业链信息流动畅通,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三、优化产业链条,提升粮食综合价值及其市场效率

发挥机制平台优势。以二十国集团等机制推动优化全球粮食流通供给,构建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粮食市场,强化对粮食短缺国家的供应保障。用好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等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畅通区域贸易循环。利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带来的机遇,拆除区域内粮食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优先投资建设连接各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跨国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促进区域内粮食余缺调剂,降低对区域外粮食进口的依赖。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专项信贷、农业保险、订单农业等支持,帮助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着力减少产后损失。政府和国际伙伴应加大对非农产品仓储、烘干、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广使用经济实用的储粮技术并为农民合作社提供建设社区级储藏设施的补贴和技术支持,力争在五年内将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后损失率降低一半。

四、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协同共赢外部支持网络

推动援助转型升级。引导国际合作伙伴将援助重点从“输血式”的粮食救济,转向“造血式”的农业发展能力建设。呼吁国际社会兑现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并确保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生产力提升、气候适应和农村发展等长期领域。

拓展深化“南南合作”。支持非洲参与国际合作平台,借鉴适应性强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加强中非农业合作,向非洲传播杂交水稻、菌草等高产技术,以及中国在农业规划、减贫示范村建设、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组织和制度经验。

优化投资贸易环境。支持非洲国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私营资本投资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和科技研发等领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非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非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改善内部政治生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当前非洲多个国家频繁爆发内乱或国家间战争,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粮食人道主义供给行动刻不容缓。非洲应运用多轨外交方法,与国际社会共同形成应对危机灾害的有效机制和方案,提升粮食供给稳定性,在“非洲之角”等冲突焦点着力保障难民基本生存权利。

非洲谚语云:“一片羽毛不足以飞翔”,这与本次G20约翰内斯堡峰会所秉持的“乌班图”“我们在故我在”的精神高度契合。非洲粮食安全不仅是非洲大陆内部的议题,更是全球繁荣与和平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应继续秉持G20宣言中所倡导的多边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将约翰内斯堡峰会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落实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为抗击饥饿与贫困作出新贡献。

作者:

陈晓东,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胡玳玮,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助理

来源:中国日报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